有趣的人总有说不完的精彩故事

2015-09-15 19:15:24 来源:山西新闻网

认真研究他人作品的参展人王完梅

志愿者王志超和外国参展商Adnan

在袋子里泡方便面的安保人员

9月9日,雨。

9月13日,晴。

从雨天到晴天,第二届文博会一直人流不断,人气颇旺。文博会上,到处都是人。那样的场面,人山人海、人潮涌动这样的词恐怕都难以形容。

而事实上,9月7日,文博会还没开,记者前往探馆时,就已经有人提前赶来了解各展馆情况。布展还没完成,心急的人就已跟商家预订好了货品,打算把这份带着家乡气息的礼物带到海外去,聊慰思乡之情……

这样的故事,在文博会期间几乎天天上演。而精彩的故事,总是少不了有趣的人。今天,记者就带您走近文博会上那些可爱的人。

   参展人:展示自己的作品不忘学习他人技艺

阳泉展馆,付海云的面塑前,一位妇女驻足许久。她胸前挂着的牌子上写着“参展证”,可她专注的神情,又不像是这里的工作人员,更像是位参观者。

只见她看了一会儿,突然把肩上挎包拉链拉开,一顿翻找后终于找出一张写满字的纸,然后弯下腰去,趴在展台上,冲着面前的一帧“飞天”面塑认真描摹起来。

等她描画完了,记者好奇地凑上去,发现她在纸上画的是其中一位“飞天”的形象。记者好奇:“您不是这个馆的工作人员吗?画这个要做什么呢?”

这位妇女告诉记者,她叫王完梅,今年60岁,是岚县天洼村人。“我自己也是做面塑的,做了十几年了。我看这个付海云面塑做得很好,就画下来,准备自己回去跟人家学着做。”

怕记者不信,她还特意从包里翻出身份证来递到记者眼前。记者注意到,她在找身份证的时候,包里的东西都被翻倒在玻璃展台上,洗漱用品、毛巾等全都露了出来。“我是吕梁展馆的,我做的岚县面塑也带来了。”王完梅说着,拽住记者就往吕梁展馆走。

岚县面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文博会上岚县面塑展区,“龙凤呈祥”“八仙拜寿”等展现传统文化的面塑精彩纷呈。王完梅从一大堆展品中捧出几个作品来,略带羞涩地对记者说:“这是我做的。”这是她第一次来参加文博会,平常赶庙会时,她的面塑总会引起轰动,有记者采访过她,也曾有单位邀请她参加展览,她告诉记者,“有时要照看孩子,实在是没时间。这次来文博会,真是见世面了。”

   21名非洲姑娘:来山西进行临床实习赶上文博会“很幸运”

带着21个非洲姑娘出门,对郭力红来说,还是头一次。

既要带她们玩好逛好,又要给她们讲解好,还得保证她们的安全,所以,一进入文博会现场,郭力红就赶忙给大家说明了在哪儿集合等注意事项。说完这些,女孩子们就像撒了欢似的,有的跑到LED的陶寺遗址处拍照留念,有的不知看见什么新鲜事物了,转眼就跑得没了踪影。

看着姑娘们活力四射的背影,郭力红笑着告诉记者,她来自山西省卫生厅国际交流中心,和她一起来的这些女孩,全部来自非洲的马拉维、南苏丹、喀麦隆、埃塞俄比亚等国,是商务部援外人力资源培训项目的参与者。“非洲新生儿死亡率很高,我们帮他们培养助产士、技术人员,提高接生率,学习对孕妇和婴儿的护理措施,希望她们回国以后,能很好地为自己国家服务,改善非洲婴儿存活率低的现状。”郭力红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非洲女孩8月20日来到山西,预计10月12日离开,其间,她们都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实习。“学习期间,能赶上山西开第二届文化博览会,大家都很开心。”郭力红说,姑娘们来之前生活翻译已经给她们大致讲了山西的历史、文化,她们听了之后都非常兴奋、激动,觉得能如此近距离地感受、触摸古老文明,真是太幸运了。

   外国商人:向山西参观者展示本国特色

“我来自印度首都新德里,我叫Vsman。”

“我是巴基斯坦的Adnan。”

“我叫艾哈瓦,伊朗人,来中国七年多了,会说一点儿简单的中文。”

……

国际展区内的外国人,由于不太会说中文,便把数字打在计算器上,告诉参观者这件物品的价格。但如果你想进一步搞价,他就没办法应付了。

只有伊朗的艾哈瓦,因为在青海居住过一段时间,所以能听懂简单的中文,会说中文,还会用中文写自己的名字。不过,如果你想要打问他销售的卡普兰萨地毯图案的意义,可就难住他了,“我们那里家家户户都使用这种图案的地毯,但是为什么用这个花纹、颜色,我不太懂。”艾哈瓦用蹩脚的汉语说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艾哈瓦在青海、宁夏、内蒙古都待过,还去过新疆,他发现在天气冷的地方,人们都很喜欢他的地毯,“这种地毯很厚,铺在地上很暖和,人睡在上面也不会觉得冷。”他一边说,一边打着手势。

虽然这是他第一次来山西,但感觉这里的人很喜欢有民族特色的东西。

在国际展区走了一圈,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外国人都是第一次来山西参加文博会,有的是从中国朋友那里听说,有的则是从在中国做生意的家人那里得到消息。印度的Vsman就属于后者。他的哥哥在昆明做家具生意,得知消息后,及时将文博会招商的讯息通知了他。Vsman在印度新德里经营一家家具店铺,那里的家具都是用印度海里木(音)做的。他说,这种木头只在印度产,家具上用铜浇铸的花纹都是传统手工技艺。屏风、桌子、凳子、柜子等等,都是镂空工艺,上面有奇特的花纹。

   翻译志愿者:外国参展商恨不得全天“绑定”他们

因为和顾客有语言交流障碍,很多外国参展商恨不得把志愿者全天“绑”在自己的展位上,帮他翻译,应对各类游客。来自巴基斯坦的Adnan虽然在天津住,但一句中文都不会,只能拜托他身边的志愿者王志超帮他。“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交流。”Adnan说着,伸出右手亲切地拍拍王志超的肩膀,竖起了大拇指。

记者了解到,王志超是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这次和他一起来文博会担任外语翻译的志愿者有200多名。他们基本来自两所学校,一所是王志超所在的山西大学,另外一所是山大商务学院。

   安保人员:铁面无私的小伙子们来得早走得晚

文博会上,有这么一群小伙子,英姿飒爽,威风凛凛。他们工作时铁面无情,安检时认真仔细,绝对不私自放入一个人。他们就是文博会上的安保人员。

一位姓吴的小伙告诉记者,他今年24岁,刚参加工作,接到的第一个大任务就是来文博会做安保。“会上人多也杂,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疑情况。”

他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工作人员,大概有三四百人。他们每天早上6点多就来了,晚上六七点闭馆人都走光后,他们才能撤。来得最早,走得最晚,若说他们是文博会上最辛苦的人,应该也不为过。

文博会前几天因为下雨,室外温度特别低,但这些小伙子一直站在外面。有个小伙子饿了,就拿了包袋装方便面,撕开口,把开水灌进去,左右摇一摇,把调和摇匀了,就着袋子口“吸溜吸溜”吃起来。记者问“辛苦不”,他说“没事儿”。

   参观者:在“孔子回车”泥塑前拍照希望孩子多学国学

序厅“孔子回车”泥塑前,6岁的小姑娘摆了个一字马,小腰板挺得直直的,小脸洋溢着活泼的笑容。对面,她的爸爸王先生席地而坐,举起手机,“咔嚓咔嚓”一个劲儿地按着快门。

许多刚进来的游客们也都被这一幕吸引了,纷纷涌上前来,为小姑娘拍照,为她的父亲拍照。小姑娘的妈妈说,他们是太原本地人,趁着周末带孩子来逛文博会。“我女儿非常喜欢泥塑,平常最爱的就是动手捏彩泥。所以,看到这组泥塑,就想在这里拍照留念。”“孔子回车”的故事发生在古泽州(今晋城)。相传孔子周游列国,传道讲学,在郑国游说结束后,乘车直奔晋国而来。当他与随行弟子来到晋国边境天井关下一个山村 (今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境内)时,有几个小孩在路上用石头筑城游戏,不肯让路。其中一个小孩说,“只有车绕城,而无城让车”,孔子见晋国顽童都如此聪明懂礼,感慨万分,只得回车南归。了解到这个故事后,王先生更觉得这个照拍得很值:“应该让今天的孩子多学习国学知识,了解我们古老灿烂的传统文化,像晋国的小孩子一样有知识、懂礼仪。”

   ○结束语

文博会今天落幕本报关注山西文化发展创新仍将继续

第二届文博会今日就要落下大幕了,无论是参展商还是参观者,都有些依依不舍,希望展会再长些,老百姓能再多见识些有趣有意思的展品。

7天里,无数双眼睛锁定盛会,关注文化。我们尽力每天从不同角度去记录这场文化盛宴,手工技艺、非遗传承、文艺展演、参加展会的企业,还有所有与文博会相关的人……每个角度、每类人群,都是文博会一隅,但拼起来,就是山西文化产业的原生态群像图。

对文博会的关注专栏今日收篇,而用心记录山西文化发展创新的文章,仍将继续。

本报记者 王晓娟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