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珍印象

2013-11-27 17:3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创造,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我记不得是出自谁人之口。可我觉得把它用在土生土长于那片山连着山、峰连着峰、崖高万丈、群峰重叠的大山里的崔海珍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崔海珍现任山西省乡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广播电视局局长。初次接触,我看到他的脑门、肩膀、胸脯、手掌,样样都是那么宽、那么厚,眼睛一眯一条缝,说话爽朗,办事果断。尤其是喝起酒来,大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英雄气概。望着憨直的崔海珍,鲁智深的影子便立即浮上我的脑际。后来接触的多了,我才知道,他不仅有一副热心肠,小县城里的红白喜事桩桩件件少不了他,而且思维超前,办法新颖,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人物。有人开玩笑说:“崔局长的大脑壳里,装着的新鲜玩艺儿多着呢。”玩笑归玩笑,崔海珍的思想理念,确实是崭新的。这一点,令我着实佩服。

2002年元旦前夕,应崔海珍之邀,我前往参加了乡宁县广播电视局召开的年终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并有幸置身于广播电视局元旦联欢晚会的现场。邀请市级部门领导参加的做法,在临汾市17个县(市、区)广播电视局还是第一次。同时,崔海珍还把县里四套班子的领导全部请到晚会现场。县委书记窦正森对我说,这么多的领导参加一个局的联欢晚会,在乡宁县还是第一次。这两个第一次,便让我看到了崔海珍的创新精神。更新鲜的是,崔海珍别出心裁地为大家定做了“局服”,帽子上有徽章,衣服上有肩章。晚会上,崔海珍和全体干部职工一道统一着“局服”,闪亮登场,同台演出。那整齐划一、精神振奋的场面,倾倒每一位观众。一位了解内情的县领导告诉我,那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均是他们自编自导的。

听着那饱含浓烈感情的局歌《我们是光荣的广播电视工作者》,看着那粗犷奔放的音乐舞剧《圆梦》,我的身上充溢着一股奋发向上的力量;我的心头,涌动着一股难以按捺的暖流。他们的歌、他们的舞,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展示着他们的风采和希望。崔海珍和他所率领的乡宁县广播电视队伍,用协调一致的脚步和可歌可敬的奉献精神,谱写了一曲昂扬激越的创新高之歌,奏响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强音,也为乡宁县的经济发展擂响了催征的劲鼓。

在边看节目边闲聊中,我得知崔海珍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基础设施是广播电视事业的载体,决定着事业的发展。因此,他在分析局里的优劣势之后,把加大基础建设力度提高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打响了实施三大工程的战役。据我掌握的情况,2001年他就投资40余万元,购置了数字非线性编辑机和数字电视摄像机,以及数字播出设备,首次实现了电视摄、录、编、制数字系列播出,并对演播厅灯光进行了冷光源改造,使电视基础设施上了一个新档次,一下跃入了全市前三强的行列,保证了电视制作水平不断与中央和省、市电视台接轨,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大工程。为了尽早修通广播电视信息高速公路,崔海珍接着组织大打了“村村通”攻坚战,很快消灭了54个盲点,结束了行政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历史之后,又立即实现了自然村“村村通”的微波联网工程。投资10余万元完成尖山MMDS微波台设备功率改造、城梁微波站建设,开通西南五乡一镇微波电视。7月1日,又开通了东部断山岭微波中继站,解决了三乡二镇“村村通”问题,并可同时传送8至12套中央和省、市电视节目。现在,全县微波联网户已达到5000余户,第二大工程顺利告捷。为了查看乡宁县的“村村通”工程,我曾登上尖山,也曾下乡入户。每到一处,我都对他们的工作感到满意。随后,崔海珍又紧锣密鼓地实施了第三大工程——城市网光缆改造。电视节目光缆传送,由16套增至40套节目,并使用可寻址收费系统管理。目前,已安装入户2000余户,安装光接点10余个,铺设线路10000余米。经测试,光发射接收机和可寻址收费系统及其它设备均运行良好。

参观中,崔海珍兴奋地对我说,2002年底,作为乡宁县十大城建重点工程之一的一座投资2500万元的13层广播电视大楼,又将耸立于鄂邑大地,成为乡宁小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看着那漂亮的图形,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站在乡宁县广播电视局三楼的楼梯口,我看到正面墙壁上悬挂着一条红色横幅,上面书写着“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是每个广播电视工作者的生命”21个大字。我禁不住击掌称赞:这个口号提得好!经深入采访得知,提高节目质量崔海珍不仅仅是说在嘴上、挂在墙上,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到行动上。崔局长很有见地地说:“当好喉舌,必须具有品牌意识,如果节目质量不高,就谈不上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正是基于这种思考,他才全方位地实施了精品工程。崔局长的说法和做法,我深表赞同。

“脚板底下出精品”,是崔海珍的一条经验之谈。他让记者走出机关,走向社会、走向工厂、走向农村;让记者走出会议,走向生活、走向百姓、走向典型。记者们披星戴月,不辞辛苦,足迹遍及城乡的每一个角落,采访报道了一大批有影响、有力度的典型事件。《乡宁新闻》和《鄂河之声》成为广大群众知晓乡宁大事要闻的窗口,成为必听、必看、必选的重要新闻节目。一位老年观众动情地告诉我:“大家之所以爱看这些节目 ,是因为片子中反映的全是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亮点,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建党80周年期间,崔海珍派出精兵强将,采制了《党员风采》专题系列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巨大反响,收视率创历史新高。这一系列节目,作为精品工程受到县委、县政府的特别表彰。

尤其令我敬佩的是,崔海珍成功地策划了《乡宁大教育论坛》大型电视谈话节目。该节目邀请专家学者当主持人,嘉宾谈观点,观众提问题,实话实说,相互交流,开乡宁县电视谈话节目之先河。县委书记窦正森亲临现场观看了节目后称赞说,这个节目创意新、内容新,办得好!广大观众对这一节目也交口称赞。同时,他组织开办的《新闻调查》、《一句话新闻》、《人物采风》等栏目,也以立意深、角度新、形式活,受到大家好评。全年电台、电视台共有20余件新闻专题节目,荣获省、市好作品一、二等奖。作为主管宣传工作的领导,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多年的广播电视实践使崔海珍领悟到:高素质的人才,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先行。因而,他确立了5年内35岁以下的干部职工,全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育才工程目标。在育才过程中,他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鼓励岗位自学,聘请专家教授辅导;二是鼓励参加函授学习和进修深造。全局现有12人参加广播电视函授学习和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函授学习,有20人参加全国摄录采编播专业授课学习,有13人参加计算机、文秘办公自动化等高科技基础理论学习,1人脱产到北京广播学院深造。为营造育才氛围,在全局范围内广泛开展手拉手学习广播电视业务技能活动。2001年暑假期间,他紧紧抓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温建梅、张竞教授下乡的机会,特邀为全局人员辅导授课。育才工程有效地强化了广电人的综合素质,推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我既佩服他的远见,又佩服他的精明。

据我所知,早在1999年初,崔海珍便确定了任期内实施形象工程的目标:局创地级文明单位、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先进单位;创地、县级红旗党支部、先进团支部、青年文明号单位。近几年,他紧紧围绕创建目标,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富有特色、富有成效的树形象活动。首先,对新闻工作者“约法三章”,制定了《新闻工作者十不准》,出台了《有线电视服务承诺制》,制定了奖惩制度,优者奖、劣者惩。大家严以律己,自觉遵守,树立了广电人的新形象。截至2001年底,创建目标全部实现。其次,确立了常规制度。全局坚持了一整套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知识考核、工作考勤考绩制度。每天早8点坚持做广播体操,数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全体干部职工每逢大的集体活动,均着“局服”。走进乡宁县广播电视局,我立刻就被浓郁的团结协作、生动活泼、精神振奋的氛围所包裹。再次,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设立了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定期请县人大、政协视察评议。形象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全局工作的开展,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局里的多项工作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机关的表彰奖励。他个人也相继获得临汾市“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

鄂河奔涌,泛古今绝致;尖山云卷,荡时代风雷。我欣喜地看到,在崔海珍的领导下,乡宁县广播电视事业正崛起于鄂邑大地;乡宁县广电人正引吭高歌,走向灿烂的明天!听,他们的歌声多么激昂、多么嘹亮!

(原载《山西广播电视报临汾版》平阳人物2002年3月11日,《临汾日报》2002年3月11日,2003年4月,在由《人民日报市场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法制部》、《中国武警杂志社》、《中国文化报社》、《中国作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新世纪之声”《共和国颂歌》征文评选活动中,获通讯类三等奖,收录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颂歌获奖作品选》一书;2003年9月1日,作者和主人公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颁奖仪式,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傅铁山,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炊 烟

下一篇: 村 官 老 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