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识 王 月 喜

2013-11-27 17:3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最先知道王月喜的名字,是在《山西日报》、《生活晨报》、《临汾日报》上。对王月喜的注意,缘于彼此间的“四同”:同喜新闻和文学创作,同处晋南这片蓝天下,同是一个年龄段,500年前又同是一家。大凡见到有关王月喜的文章,不论是他本人的作品,还是别人写他的报道,我都要认真拜读再三,从中既读出了王月喜的性格,又获取了诸多教益。

说起对王月喜的概略了解,还得感谢《生活晨报》社的张继军总编辑。那次,我趁去太原开会之机,拜访了张总。在总编室,我们围绕新闻工作人员的素质、办报方向、晨报特色,谈了很多很多。当我流露出结识文坛益友的渴盼时,张总特意向我推荐了时任永和县委书记的王月喜同志,并把他的政绩、性格、爱好等,作了一番详细的介绍。

生性喜交朋结友的我,希望能尽早见上王月喜一面,以便讨教一二。我曾多次往王月喜的办公室和住宅打电话,他不是外出开会,就是下乡调查,一直未能通话。我清楚,作为一个县委书记,尤其是群众喜爱的县委书记,其政务繁杂是可想而知的,更何况还要忙里偷闲,伏案疾书。我真是不忍心打扰他。

在这种欲见不忍,不见还盼的矛盾心理中,我还是耐不住性子,拨通了王月喜的手机,终于有了声音的会晤。但因他正在外地参观考察,回来后又要参加地委和行署召开的两个会议。故,会面终未能如愿。

一年后。暮春的一个周末之夜,王月喜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他已下榻在侯马市怡鑫宾馆。我立即驱车赶过去,我们终于相见了!借着室内暗淡的灯光,我仔细端祥着他:40来岁年纪,身材魁梧,浓眉方脸,相貌威武,全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眉宇间透着智慧,双目炯炯有神,憨厚谦和。初识王月喜,便给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寒喧几句,我便把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启明星》、《提篮小卖》敬赠于王月喜。他也随即把带在身边的《王月喜论文集》、《王月喜随笔》两本书赠给我。文友相识,一见如故。我和王月喜有着共同语言,谈写作、话人生、说时事、拉家常,一直到深夜。

握别时,我诚心相约:“明天请到我那里坐坐!”王月喜欣然答应。

从宾馆归来,我毫无睡意,索性坐在灯下,读起《王月喜论文集》来。我一口气读了五六篇,尤其是《为官须要施大善》、《穷根富本都在山》、《发展才是硬道理》、《特贫县赶超要在“特”字上作文章》等篇目,逻辑性强,立意独特,分析透彻,理论缜密,语言朴实。细细品读,慢慢咀嚼,令人顿悟,令人沉思,令人奋发。我的认识随着他的认识而升华,我的感悟伴着他的感悟而清晰。那字里行间跳动着王月喜对党的事业格尽职守,忠诚无暇的一颗赤子之心;那笔墨之上,满溢着王月喜为山乡百姓的脱贫致富,鞠躬尽瘁的一片公仆之情。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震撼了。我不禁拍手叫好:“王月喜,好样的!”

翌日上午,王月喜如约来到我处。我们仿佛久别重逢的老友,手牵着手相互诉说着各自的情感世界。我夸赞说:“王书记,5年来,你把一个国家级的特贫县治理得那样好,基本上解决了山乡人民的温饱问题。近几年,你又在偏僻小县举办了几届红枣节,使永和红枣飞出娘子关,走红了京城。红枣富了永和人,真是了不起! ”王月喜却谦逊地说:“离党的要求和人民的希望还相差甚远,永和县要达到小康水平,还需很大的努力。我要和全县的干部群众携起手来,拼搏一番,不干出成绩来,决不下山!”听了王月喜的话,我心中肃然起敬。尤其是听随行的县委通讯组厚组长说,王月喜在繁忙之中,硬是挤出时间读书看报写文章,5年时间,出版了诗集《心潮》、散文集《写在黄河岸边》、随笔集《写在汾河岸边》等5本书时,心中更增添了几分敬意。

闲聊中,我得知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政史系,已获哲学学士学位的王月喜,并未满足所取得的学业,进修了华东师大国际贸易与区域地理研究生,完成全部课程后,又以惊人的毅力攻读了硕士学位。近些年,相继被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山西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1995年被评为全国新闻人物,虎年春其传略又被收入《世界名人录》。看到这一串串辉煌的成绩,一个个喜人的殊荣,我心目中更矗立起一个年轻有为、勇于拼搏的好县委书记的高大形象。我打心眼里钦佩这位思维敏捷,博才多识的学者;淡泊名利、一心为民的公仆。

正当此稿脱稿之际,我从报纸上获悉,王月喜在荣获“山西省跨世纪杰出青年人才”称号之后,又被国务院体改办、改革出版社、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全国农民报等单位评为“走向新世纪”百佳模范新闻人物,我深深地为他感到自豪。

王月喜,我衷心地祝愿你:一路拼搏,再铸辉煌!

(原载《生活晨报》副刊1999年5月11日,《经济消息报》周末刊1999年6月11日,《临汾日报》周末版1999年7月2日)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常 回 家 看 看

下一篇: 炊 烟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