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霍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践与探索

2012-12-08 10:00:47 来源:临汾新闻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近年来,霍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引领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劲“引擎”,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突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全市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活力增强、社会和谐稳定、民生幸福指数跃升的良好局面。我们的实践探索是:

一、着眼综合实力提升文化品位,坚持城市发展与文明创建同步推进

霍州市把城市建设和文明创建放在同步发展的轨道,同部署、同起步、同实施。两年多来,累计投资10多亿元,相当于新建了一个霍州老城。与此同时,霍州市大力开展文明和谐创建活动,集全市之力掀起了创建省级文明和谐城、省级环保城、省级卫生城和省级园林城的“四城联创”大会战。一是建设宜居宜业新城。强力取缔200多家工艺落后的焦化洗煤等土小企业,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投资1.6亿元,完成8座矸石山治理、造林3万多亩、绿化通道54公里。斥资数百万元集中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汾河霍州段生态治理,全市二级以上天数稳定在330天以上。二是构建平安和谐社会。引深“平安霍州”创建,开展“两抢一盗”和民爆物品、治安秩序等专项整治活动,实行市级领导包联信访案件制度、市级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在全省首家开通信访热线和电子信箱,推行“三四五”工作法。三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推行“吃好饭、上好学、看好病、就好业、居好家”的“五好”目标,民生支出连年占到财政支出的65%以上;成立爱心助学基金,制定“四类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办法”;扩大基本医疗覆盖面,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0%以上,成功争取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县市,提前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四是打造廉洁高效政务环境。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深入开展“爱、树、建”活动和“三争三比三促进、科学发展当先锋”活动,推行“承诺服务制”、“岗位负责制”等各项制度,增强各行各业爱岗、奉献、服务的意识。五是树立文明和谐新风。出台《霍州市市民公约》和《文明霍州人“十不”要求》,引深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未成年人远离网吧”等活动。

二、着眼厚重人文创新发展路径,坚持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

面对煤炭资源日渐枯竭的困局,霍州市委、市政府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率先转型,打破“一煤独大”的传统产业格局,把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转移到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上,精心构筑大产业、大市场、大开发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之路。一是大力度推介,扩大霍州知名度。从2000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七届“中镇霍山华夏州署”文化旅游月,精心打造霍州署、七里峪两张文化旅游品牌。邀请中央、省级媒体记者齐聚霍州,举行“媒体记者看霍州”活动。举办“中州重镇·精彩霍州”全国摄影大赛,编辑出版《印象霍州》宣传册,推介霍州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形象,扩大影响力。二是大手笔开发,增添文化旅游新内涵。2008年投资1500万元抢救保护霍州署文物,对东西辅线原有建筑进行复检并配备相关配套设施。2010年以来,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坚持恢复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霍州署中轴线部分进行了整体修缮。同时深挖文化内涵,依据明代霍州学正曹端提出的“公生明廉生威”官箴,着力打造全国历史最早的古代州衙署廉政教育基地。以廉政文化馆为辐射,霍州市建设了一个廉政文化广场(清雅园)和一条廉政文化街(开元街),让廉政文化成为一道美味的旅游大餐。三是大市场运作,推进生态文化旅游。成立霍山风景区管委会,建立文化旅游产业新机制。2010年7月,霍州市与霍州煤电集团签订旅游开发协议,投资3-5亿元对国家森林公园七里峪进行开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打造华北腹地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目前已建成门牌坊、中镇门、镇山广场、镇山坛、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景点工程。七里峪景区初步形成以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会务接待为重点的华北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胜地。

三、着眼民生福祉引领文化走向,坚持经济增长与文化惠民同步提档

近年来,霍州市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工业、农业、三产服务业全面提速发展,霍州市委、市政府把这些成果反哺于群众文化事业,先后投资5亿多元兴建了中镇文化广场和永和生态公园,建设了新的市文化活动中心、广电播控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完成了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199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健身场所及文化活动室建设,完成了50块健身场地及100多个文化资源共享站点的配套设施,修缮了市影剧院和灯光篮球场。霍州积极发展群众文体协会24个,文体队伍近200余支,城乡各种协会、文化大院、农民书屋、文化站成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霍州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连续两年在中镇广场举办“和谐霍州·激情跨越”、“文明霍州·亮丽风采”大型消夏文艺晚会,共举办22场,观众达50多万人次。霍州市积极开展群众体育运动,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周”活动、职工广播操比赛等活动。霍州市大力扶持文艺创作生产,成立了中镇书画院、霍山影社、枫叶艺术团等10余个文艺协会,适时举办各种形式的书画展和摄影作品大赛,市政府重奖文艺创作,培育了《霍山赋》《霍国轶事》等一批荣获市“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作品。今年5月,综合性文艺季刊《霍山》创刊发行。霍州积极开展了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辐射200多个村庄,每年达2400多场,“政府买单,百姓看戏”在霍州早已不是新鲜事。霍州积极组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四套班子领导都参与其中,为农民朋友送书籍、送医药、送科技知识。去年全省“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在霍州举行,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四、着眼特色品牌培育文化精品,坚持文化改革与文化繁荣相得益彰

霍州市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结合本市实际,对霍州蒲剧团、霍州影剧院、霍州电影公司等一批文化企业进行了体制改革,改制后的文化企业活跃于乡镇农村、城市机关,深受群众喜爱。一是在基础文化产业发展上,坚持“强化基础、挖掘重整、推陈出新、扩大交流”的思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文化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文化产业日渐繁荣。二是在特色文化产业上,整合包装有型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品牌,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在文化品牌建设上,作为“华夏第一鼓——威风锣鼓”的起源地,霍州市把威风锣鼓列为“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项目,成立威风锣鼓艺术家协会,组织了50余支锣鼓表演队,每年举办锣鼓精英大赛,获得多项荣誉,目前参与活动人员达3万余人,年创收1.5个亿。与此同时,霍州市积极引导一批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强化市场运作,如今霍州剪纸、霍州年馍、霍州土粗布、霍山兔肉等品牌文化产品已走出临汾,在三晋大地上备受青睐。

(作者 黄晓君 系霍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