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

2013-03-02 10:32:21 来源:临汾新闻网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了表述。核心价值观集中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反映了专家学者的观点,体现了上上下下的心声。总的看,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是全面到位的,具有科学性、群众性、认同性和通俗性,从本质上彰显了“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基本特征。

一、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化”强化了其民族性

“中国化”的特定涵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24字核心价值观凸显了“中国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体现出了价值观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突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精神精髓。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虽然不是普适价值观,但它是面对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面对全人类无产阶级的。凝练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这个大方向,动摇不得。显然,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怎样具体展现这一价值观,使它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具活力,这就是中国特有的实际,她的国情、历史、文化,她的民族特质等等。实际上任何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特定的社会场域。

显而易见,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明确理想和价值追求的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造就了我们深邃、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的先祖也凝练出了具有浓郁东方色彩的传统价值观,成为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因此,我们在概括核心价值观时,不能断然否定传统价值观,而要继承和发展。

传统价值观内容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起了重大作用,当前传承几千年的民族精神依然青春焕发,经典的儒家道德观至今被国人称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仍有强大生命力。总之,传统价值观的这个“合理内核”是要多方吸收和发扬光大的,这是概括核心价值观须凸显“中国化”的主流和基础。24字核心价值观的爱国、和谐、诚信、友善集中反映了这一“合理内核”。但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看到传统价值观毕竟是旧社会的产物,它所内蕴的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带有旧社会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因此,传统价值观不能照搬到现实的中国社会中来,必须结合现实中国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发展,以求获得新生。这里,最重要的便是赋予社会主义的新内涵,包括本质特征、理想信念、旗帜道路、核心精髓、和谐发展等等,这是24字核心价值观凸显“中国化”的根本方向。这个方向通过富强、民主、平等、公正、法治得到了正确坚持。究其根本,核心价值观凸显“中国化”说到底是要体现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中华特质,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二、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化”强化了其先进性

“时代化”的特定涵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24字核心价值观凸显了“时代化”,她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吸收新的时代内容,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表述出了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任何事物只有运动、变化、发展才能够存在,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道德观念会随着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是普遍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概括核心价值观要着眼发展、着眼未来、着眼当今时代特点。那么,当今时代特点主要有哪些呢?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又如何凸显了它呢?站在不同的角度概括时代特点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但从最一般意义上说当今时代最本质的特点可概括为:“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社会人性化,文化融合化,发展科学化,网络生活化以及知识大爆炸”。从24字核心价值观来看,她充分反映了这些特点。一方面。虽然24字的内容极其简练,并不能全部涵盖这些特点,但其核心、精髓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映射出了时代的光芒;比如富强、民主、文明、自由、平等、法治等,紧密结合着当今时代特征的要求,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另一方面,24字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即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同样富有时代气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4字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反映了时代精神,顺应了时代潮流,回答着时代课题,以其为载体的核心价值观必然展现出她引领时代潮流的先进性。

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强化了其目的性

“大众化”的特定涵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24字核心价值观凸显了“大众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深的学术问题加以通俗化、具体化和形象化,做到了用先进价值观感召群众、服务群众,成为了群众喜闻乐见、容易理解接受的道德理念。

任何正确的理论都对实践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前提是这一理论必须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所掌握。只有理论武装了群众才能爆发出它自身强大的力量,我们常讲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讲的实际上是这个道理。24字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她凸显了大众化,达到了被民掌握、为民服务的目的。这里关键解决了三个问题:首先,解决了“主体”问题。所谓主体,是指核心价值观践行者是谁,是社会精英还是人民群众?是大众还是小众?尽管有争论,但毋庸置疑,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历来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因而,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必须紧紧依靠广大群众,最大限度地汇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这是核心价值观能够让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并在参与中发挥主体性的重要前提。应该说,24字核心价值观重视并完成了这个任务,无论从哪个层面说,概括的内容都是与群众生活实践紧紧相连的,比如,富强、和谐、平等、公正、诚信、友善无一不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其次,解决了“可信”的问题。所谓可信,是指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对生活实践地科学总结,不是虚无缥缈的主观臆想,更不是人为制造的“假大空”。可信的指向首先是人民群众,可信的评判标准也是人民群众,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否真善美,反映了群众的心声?群众是否心服口服,并用其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是肯定的,就说明凝练的内容是科学的,能够信服大众的,否则,凝练就是无价值的,或者仅仅是凝练者自己信服,或者仅仅是小部分人信服,这同样是无价值的。24字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三个层面展示了真善美,实事求是地对当前我国生活实践做了科学总结。第三,解决了“可行”的问题。所谓可行,是指核心价值观在操作层面切实可行,而不是故弄玄虚、高不可攀,成为一个只能供奉不可践行的“神秘之物”。核心价值观无论研究多么深刻,多么科学,首先要在实践中行得通,只能说不能做或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核心价值观是面向大众的,而大众的道德是一种低调的公民道德,是一种世俗性价值,而不是宗教性价值,它不是要求人人都成为灭绝七情六欲的圣人,而是要人人都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24字核心价值观既有国家层面的高标准,又有社会层面的中标准,还有公民层面的低标准,高、中、低相结合,兼顾各方、雅俗共赏,既理性亦可行。

      (作者系市委党校教育长)沈新力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