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岗敬业话题重谈

2013-05-05 11:35: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爱岗敬业属于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主要规范中都规定了爱岗敬业这一项。爱岗与敬业有着紧密的联系。爱岗,就是指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要热爱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业,就是恪尽职守,就是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爱岗和敬业是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
    试想,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够爱岗敬业,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社会底层人群上访告状,就不会有煤矿爆炸的频繁发生,就不会有校车事故的触目惊心,就不会有“车碾小悦悦”的冷漠路人,就不会有“我爸是李刚”“京城四少”的霸道横行,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染色膜”“地沟油”来“豆你玩”。如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关注,都需要我们反思,需要我们思考我们民族的精神到底应何去何从,需要我们思考社会秩序应如何发展。我认为首先从爱岗敬业做起比较实在一些。
    首先,我认为应该从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入手。我国古代的教育大多是从教育做人开始。社会秩序是由人决定的,人的问题是根本问题,人的问题解决了,许多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通过造就理想人格来创造理想社会秩序。
    一个素质较好的人,他会适时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找到心理平衡点。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时期可能对某一个工作岗位感到比较满意,但随着情况的变化,其满意度就将会不断的发生着新的变化,现实与期望时刻都会处在矛盾中。素质较好的人会及时调整和处理好自己的理想期望与现实工作及生活之间的关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工作,找准定位,立足本职,做到爱岗敬业。人有不同的需求,社会有不同的分工。一个学校,上要有校长,下要有清洁工。校长应该把学校管理好;清洁工应该地把卫生打扫好。社会对从业人员是有选择的。同时,我们提倡爱岗敬业,也不反对“人往高处走”现象。合理的人才流动,能增强人才竞争意识,促使大多数人更加忠于职守,更加爱岗敬业。
    一个素质较好的人,他会把握好现实生活与实现理想的内在联系。现代社会为从业人员提供了丰富的个人发展机会和空间,挑选人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爱岗敬业精神。只有善于珍惜现实的人,立足本职,才有可能抓住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更高的理想。如果不能认真对待自己现有的职业和岗位,没有突出成绩,机遇只能与自己擦肩而过,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个素质较好的人,他乐于发挥自己的奉献精神。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找到自己理想职业的人为数不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必须要面对现实,需要发扬敬业奉献精神。不能因为工作不顺心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破罐子破摔”,失去了自己的从业态度和人生理想。
    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较高的素质,他就不会及时处理好现实生活与理想期望的矛盾,不会把握好现实生活与实现理想的内在联系,缺乏奉献精神,就会导致不能很好地爱岗敬业。文化的内涵就是“以文化人”,只有通过文化建设,信念教育,塑造理想的社会人格,提高人的素质,才可能最终解决爱岗敬业及社会公德等一系列的问题。
    其次,应该从建立完善的社会制度入手。理想的社会秩序不仅需要理想的人格,也要仰仗完善的社会制度。完善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劳动制度等是维系我们这个社会、国家的经纬,是国之重器。《中庸》中提倡人要“慎独”,就是因为人的私欲在独处的时候就会膨胀。人不可能都成为儒家所提倡的“君子”,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制度、规定、法律来约束。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理无二致。人的素质提高了,社会制度完善了,社会就会和谐,就会得到科学发展,就会出现“圣人”所谓的“大同世界”。
    第三,作为管理者、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爱岗敬业。俗语说:在什么山唱什么歌。作为一个行业的管理者、领导者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角色定位,当好火车头,“身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敢于真抓实干,做到想干事、敢干事、谋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进而带动行业员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各自扫好门前雪”,大家的门前才会最终没有“雪”。
    时代召唤爱岗敬业及奉献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被社会所容纳,才会拥有更多选择职业岗位的机会。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把握自我,奉献社会,是社会对每一个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让我们大家都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乐于奉献,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美好,民族就会更加团结,国家就会更加昌盛!

(作者系洪洞一中纪检书记 郭洪虎)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