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13-07-18 09:46:4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口援疆政策,组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培训培养,2012年5月,按照农六师党委组织部门的精心安排,我随全师38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山西管理职业学院进行为期一年半时间的挂职锻炼学习,并负责协调班务管理和学习其间其他相关工作。来到临汾,通过广泛的调研和交流,亲身体验了山西的风土人情,“零距离”接触了山西的先进思想观念和做法,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山西最生动的篇章。深入思考山西省的某些成功经验范例,觉得有这样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背景材料:临汾市是山西南部的中心城市,因帝尧在此建都,故有“尧都”之称。市区人口达60多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近两万人,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有十几座公厕,全都建在背街小巷。改革开放后,临汾经济快速发展,大小宾馆饭店达两千多家,却没有一座标准化公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满足对天南海北不同风味的食欲,却又无时无刻不带着“如厕难”的忧虑,百姓饱受“难便”之苦,街道常遭“随便”之害。仅此一点,足以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降低百姓的主人尊严。

亮点一:临汾城掀起“公厕革命”

办实事,往往在不经意间解决大问题;抓细节,常常在不留神中展示新亮点。如今,临汾城因一件以往常被人忽视的“小事”公共厕所,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北方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佳话,星级公厕的雕塑、楹联、歌曲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此举再次引来世人惊奇和赞许的目光。短短3年,临汾公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多座不同风格的标准化星级公厕,就像60多座造型美观、各具特色的微缩景观,镶嵌在临汾的闹市街头,形成了一道亮丽诱人的风景线。

亮点二:“民生公厕”托起市民尊严

现代社会已是民生社会。何为民生?通俗讲,就是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这些与人生存生活、安全健康息息相关的事情。人人都说“民生无小事”,但恰恰许多民生问题被当成小事,长期忽视。比如历来不登大雅之堂又人人难以回避的“拉撒”问题,在许多地方至今难以解决,不知给多少市民带来不便和难堪,也不知给多少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影响。解决厕所问题,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被列为社会性难题;不只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人的生命和健康主要有两个“关口”:一是“入口”,二是“出口”。如厕问题同吃喝问题同等重要,而且比吃饭问题更为紧急。人一天不吃饭无生命之忧,但一时不入厕则有健康之患。据统计,每个人每天大约上厕所6次至8次,一年大约2500次。算下来,人的一生中就有2年至3年时间要在厕所里度过。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厕标准是否合格,服务系统是否完善,已经成为衡量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亮点三:“文化公厕”提升城市品位

临汾公厕数量多,给市民带来方便,自然会赢得民心;临汾公厕标准高,让市民感到自豪,说明它拥有了精神。当我看到当地市民轻轻松松前来方便,面带笑容走出公厕,看到成群结队的市民围坐在公厕前聊天,驻足在公厕前品味那一副副对联,欣赏一个个雕塑作品时,我们不得不从更高的层面来认识临汾的公厕,不得不研读一座座公厕所散发出来的以往不曾有过的文化魅力。
许多城市连标准化公厕都很缺乏,临汾却已创造出更高一筹的公厕文化。早在2004年,这里就设计建造了“中国华门”,当年即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景区,至今仍是在全国颇有影响的著名文化品牌。2009年,又设计建造“锣鼓大桥”,成为山西首座雕塑景观大桥,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金奖。2010年,又先后打造了“古城公园”、“脸谱大桥”等知名园林和桥梁品牌。他们设计建造的数十件城市雕塑,为临汾城增添了无数的文化亮点,其中《三源文化》和《脊梁》两座雕塑均获全国雕塑大奖。公厕虽小,在临汾人眼里同样是文化。
当人们漫步临汾街头,总能看到一座座公厕都由绿地环抱,造型各异的建筑风格在绿地中充满生机,给人以“绿色公厕”的舒适之感。走近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尊尊专为公厕设计的景观雕塑,成为临汾公厕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在许多城市少有雕塑,但临汾仅公厕雕塑就有十几件,凭此一点足以让人感到临汾公厕的文化品位,领悟临汾公厕展现的精神文明。自古以来偏居一隅、人皆避谈的公共厕所,竟然成为大雅之堂,市民在满足生理方便的同时,又享受了文化艺术的精神感染。这是一次公厕理念的“革命”,公厕地位的“革命”,公厕功能的“革命”。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公厕形象,一种由“民生公厕”上升到“文化公厕”的人文形象,一种拥有思想文化和艺术生命的精神形象。难怪每天清晨傍晚,那么多的市民围坐在公厕前的花池边谈笑风生、散步休闲,在他们心中,公厕已经不再是需要回避疏远的不洁之地,也不只是满足生理排泄的方便之所,早已成为享受卫生、享受文化、享受生活的舒心家园。
    什么是文化?临汾公厕告诉大家,让平凡展现伟大,把实用变为欣赏,使普通产生品位,让人获得精神享受,这就是文化。凡是在临汾上公厕的人,无论当地人,还是外地人,不仅满足了生理之需,更是一次健康文明的享受,精神情操的陶冶,卫生意识的升华。临汾人都说,公厕建设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这件好事并不只是给群众带来了方便,还在于创造出能让老百姓引以自豪的公厕文化。这一文化蕴含着民生所需、健康所需、环境所需、精神所需,折射出城市里最闪光的“真善美”。正像临汾境内汾河治理、道路改造、锣鼓大桥、古城公园使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一座座公厕就像一个个精致的“微地标”,也使临汾提升了品位,让当地人自豪,让外地人赞叹。

“免费公厕”改变市民生活

说起健康,谁都知道“三分治七分养”;谈到公厕,自然也是“三分建七分管”。究竟如何管理公厕,是临汾破解的又一道更为复杂的难题。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除个别城市外,大多数城市的公厕都已推向市场,靠收费维持经营管理,“重收费、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服务质量差距甚大。老百姓花钱上厕所的难堪,更使人感到“金钱世界”的压力。据了解,2008年建设第一批公厕时,临汾市领导明确提出了“政府买单,市民方便”的管理方针,决定所有公厕24小时向市民免费开放。此招一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一招,不只是公厕管理体制的“革命”,更是一次城市公益服务的“革命”。在许多城市盲目崇尚市场并借机缩减公益服务的趋势下,让市民免费上厕所,无疑是一项大胆而又明智之举。这一决定不仅彻底打开了公厕的方便之门、公益之门,而且打开了城市的民心之门、文明之门。临汾市民享受到使用公厕的免费服务,几十年掏钱上厕所的历史由此结束。
临汾是山西第一个实行公厕免费的城市,也是全国公厕免费为数不多的城市之一。公厕免费惠及百姓,自然会得到群众的拥护,但60座公厕将使临汾市环卫局为此付出300万元的管理费用。对此,公厕改革第一人宿青平明确表示,300万元换来60万市民的生活方便和身体健康,换来人民群众的心情舒畅,是效益最大的事情。临汾公厕除实行免费服务外,自动化冲洗装置、残疾人专用设施、闹钟、衣帽钩、应急照明灯等一应俱全,每座公厕都摆放着为市民提供测量体重的电子秤,部分厕所还为老年人、孕妇专门设置了靠椅,服务功能甚至超过了一些宾馆饭店。

    结语: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人人都在读,读高高的楼,读宽宽的路,读壮观的公园和广场。可喜的是,我们在临汾读到了从来没有读过、长期被人忽视的小建筑一座座情系民生、彰显文化的公共厕所。这是一处人人必须光顾的地方,一处与人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的去处。面对临汾公厕,我们不由得赞叹:风景这边独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山西临汾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山西临汾建造公厕的经验蕴藏着无穷的深刻含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将认真学习借鉴山西临汾先进的管理理念、开拓意识、创新精神和鲜活经验,为把我的家乡——农六师五家渠市打造成新疆最美丽的山水画廊、最具浓郁风土人情的文化名片、经济充满活力的财富宝地、各地游客心驰神往的梦境家园、各族职工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

(作者 杨惠英 为新疆建设兵团农六师赴山西培养班领队)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