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地处吕梁山南端,面积1777平方公里,人口11万人,辖3镇5乡79个行政村,是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拥有壶口瀑布、人祖山、柿子滩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处于脱贫攻坚、富民强县的发展阶段,需要解放群众思想、凝聚群众共识、焕发群众精神、提升群众文明素养。但是在基层特别是农村思想文化及文明育化上,有深层次的迷茫,有普遍性的困惑,有现实性的困难。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以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芦来柱、山西省优秀志愿者葛丽娟等为代表的道德榜样人物,吉县群众文明素养不断向好。
吉县针对农村文明育化进行了深层次的调研、尝试性的摸索、求解性的创新。除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人才短板如何培育、经费短板如何保障、公共设施如何建立、文化产业如何支撑等硬件建设外,在具体的宣传实践中,如何能结合实际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取得最佳的宣传育化效果,如何赢得更多群众理解共鸣、博得群众参与,是我们近年来一直在调研、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县级处在省市和乡村的中间,承担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中转职能。对于农村文明育化既要有宏观的“顶层设计”,又要有微观的“平台建设”,在深入的实践中,农村文明育化存在三大难题和困惑:一是在育化根基上,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群众血脉,建立群众精神皈依的渠道,干部群众怎样能“真信”起来。
我们认为宣传部门最重要的职责是如何帮助干部群众树立“信仰”,守住底线。现在人们普遍物化生存,有些人什么也不信,什么也不怕,没有感恩心;有不少人热衷于参加各种教会。如何让群众相信党、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解决“信仰”缺失、精神缺钙问题,应成为农村文明育化的重要课题,需从基层着手,立项破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方针用群众语言、故事手法、传播信仰、构建信仰,但是基层宣传部门在路径探索和创新上还缺少方法。
二是在育化导向上,如何形成崇敬传扬榜样模范的社会氛围,建立“好人福报”的导向机制,社会风气怎样能“向好”起来。
树立文明新风,是宣传部门的重要职责。现在各级都在大力培育道德标杆,但是“好人福报”的机制建立不起来,社会“向好风气”就无法形成。有些道德模范生活陷入困境,但社会却没有形成“好人后援机制”。如何破解“赖人得利,好人受困”的逆道德困局,是我们的一大难题。这要求各级宣传部门在导向上进行“校正”,但更需要全社会的综合协同。
三是在育化方法上,如何形成宣传思想文化方式适应时代接近地气,焕发群众参与热情,政府与群众怎样能“互动”起来。
去年以来,我们深入农村、社区走访调研,群众普遍反映近年来村里凝聚力弱了、邻里关系淡了、幸福感低了;标语式、口号式的精神文明宣讲群众听不进去,记不到心上,觉着电视、报刊上宣传的先进模范和榜样离自己很远;政府做什么、干部说什么,群众不上心、不热心;有些文明育化活动设计不科学、群众不支持、参与度低,文明育化成效不高。我们进行了讨论分析,觉得要和群众同频,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说群众的话,二是让群众自己参与,关键是找准平台、搭好载体。
基于上面的困难、矛盾和问题,面对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普遍性困惑,我们近年来进行了一些探索,对农村文明育化工作的困惑进行尝试性的破题,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一村一故事”微电影受到了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苏平的肯定和表扬,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媒体予以报道,县委书记郝忠祥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了典型发言。我们认为,农村文明育化核心在于价值培育,重心在于群众性,关键在于创新性,评判标准在于参与性,实际效果在于影响度。离开了群众参与与互动,宣传部门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水之舟、无本之源,就会曲高和寡、各说各话、应者寥寥,宣传部门要学会做“看不见的宣传”,要善于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进而提升育化群众。
一、让群众成为主角,把政府想培育的价值,用群众的语言演绎在故事中,在能量传递过程中形成引导力。
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把群众引领起来、凝聚起来。2013年8月,微电影这一刚刚兴起于草根的艺术表现形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探索传播县域文明和本土文化的有益尝试。这个名为“一村一故事”微电影拍摄工程的文化项目,在全县8个乡镇铺开,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把全县79个行政村的“故事”全部拍摄制作完成。拍摄充分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以村里的好人好事、创业典型、发展轨迹、民俗民情为原型,挖掘保护古村落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情景剧、纪实等多种形式表现,“群众拍群众、群众演群众、群众看群众、群众学群众,让村民们寻求自己村的亮点”,采取“村委议定选题、企业拍摄制作、宣传部门审定、政府公开采购、电台网站播出”的模式,鼓励群众编、群众演,由吉县三家文化传媒公司负责拍摄制作,以政府购买方式低成本采购、文化企业公益性拍制、宣传部门协调监制的模式运行。更让村民们高兴的是,群众不但参与剧本的创作,并且由村民们当演员。目前,吉县已拍摄“一村一故事”微电影52部,在吉县电视台开设了“微电影”栏目,在吉县政府网站、壶口潮网站设立了专栏,微电影在吉县干部群众的手机微信上被广泛传播,还有些被选入“中国经济网”、优酷网,成为了宣传推介吉县的新的平台。同时,反映不同主题微电影在拍摄播放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同时,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在每个村、社区都成立了“文明礼仪育化会”,探索建立“村德馆”,启动了“书香吉县”全民阅读活动,并请老干部进村入户讲“家风、村风、民风”,把群众路线的实践成果,编成文化节目进村演出,以独特的视角和传播方式,向群众“做看不见的宣传”,用群众的语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党委和政府的理念春风化雨、内化于心。
二、让群众成为主演,把政府想倡导的文明用群众的热情编排在节目中,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形成凝聚力。
为了让群众之间“互亲”、“互动”起来,我们搭建平台,组织小区、农村文艺“自演”,推动各小区、农村自发组织文艺联欢。
一是购置流动舞台、灯光音响,为县城13个小区和8个乡镇农村提供硬件支持;二是培育小区和农村文化带头人和文艺骨干,指导他们编排节目,把本区域的新风新事、社区村民礼仪规范编进节目,由村里和小区成员演出;三是在城乡大范围培训群众喜闻乐见的佳木斯健身操、24式太极拳,举办群众趣味运动会。这样不会唱的来跳,老中青皆有适宜的活动载体,做到了群众文体体育活动全覆盖,小区、乡村全体成员亲情互动,互帮互助,融洽和谐的氛围逐步回归浓厚。我们深深感到,文化不但要“送”,而且更要“种”。这种“网格化”自我教育、自我娱乐,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长效机制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变单项输出为双向交流,变价值灌输为价值浸润,既坚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魂,又活泼了群众文化活动的体。
三、让群众成为粉丝,把政府想引导的信息,用群众方便的方式传播在平台上,在信息发散过程中形成正能量。
宣传部门一大核心任务就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解读地方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抒解公众情绪。但政策如何传递而不衰减,舆情如何引导而不混乱,尤其在网络时代需要创新探索。对此,我们仍以群众为中心,有序推进。
面向群众全覆盖。在实现了农家书屋、有线电视村村通之后,我们创新传播方式,陆续开通了政府网站、“手机报”、政府微信平台等新型传媒,把政府的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观众。服务群众零距离。在硬件逐步完善后,着力在节目上接地气。比如在电视台、政府网站开设了《政策零距离》《部局长访谈》《政策解读》等政策类解读节目,开办了《今日农事》《书香》等服务类栏目,丰富群众的政策、信息源。
引导群众明真相。对于贴吧、论坛等,建立了监督跟踪引导机制。设立了书记县长信箱,为上访类信息提供了通道。对贴吧、论坛舆情进行梳理,创办了《舆情信息》,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并把办理意见及时反馈。
总之,农村文明育化,既要坚持群众性,又要力求创新性,努力求新求实,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融入到群众的血脉,水乳交融、和频共振。
(作者系吉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永芳
责任编辑:巩鹏
上一篇: 读史滋味长
下一篇: 新常态下统一战线工作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