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海茹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一个时代命题,它事关群众民生福祉,事关基层和谐稳定,事关政权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导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尧都区委、区政府不断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发展,构建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在全区范围内构建并实施“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一线化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带来了“最大限度服务基层基础,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强发展活力”的明显成效。
一、存在问题分析
(一)社区硬件建设亟待完善。近年来,虽然全区的社区硬件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社区配套设施还是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新增社区及村改居老城社区,由于历史原因,社区用房不能满足居民的活动需求。
(二)社区治理纵向脱节、管理缺位。
在社区治理中,各职能部门和街道过分放大属地管理功能,导致社区治理权责不对等,造成部门与社区存在“能发现问题的解决不了,能解决的问题却发现不了”的普遍现象。
(三)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社区治理和服务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目前的基层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城市化发展格局:人口流动频繁、社区关系不断组合与分离。现有的基层管理以户籍属地管理为中心,社区管理中社区事务参与者是以户籍关系形成的居民与以单位关系形成的居民,小区内的新居民、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一般被排除在事务参与者之外;部分社区对上述人员缺乏监督与管理,双方也缺乏相互的认同感。
(四)社区工作存在日趋行政化现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小系统、下面大总统。目前社区内普遍存在牌子多、台账多、评比多、盖章多的“四多”现象。社区俨然成了集党组织、工青会、居委会、工作站、服务中心等诸多职能于一身的“万能政府”,社区工作人员则成了日理万机的“小巷总理”。有些社区还负责辖区内的拆迁、维稳等大小百余项任务,压力很大,占用了大量精力。
(五)社工人员流动性大、专业化水平不高。由于社工工作繁重、工资待遇低等因素,部分拥有较高学历和能力的社区工作人员常常将社区工作者的平台视为暂时性跳板,缺乏职业归宿感,直接导致了很多人才的流失,严重影响社区人才培养和社区工作开展。同时,目前社区工作者队伍缺乏社会工作人才应该具备的专业理念、知识和技能,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二、基层治理建议和对策措施
(一)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总抓手,加强社区党建,突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完善和创新党建工作的协调机制、组织方式和工作内涵,实现社区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发挥好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积极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建立社区党组织与居民群众的双向互动机制,倾听社情民意,解决涉及居民利益的有关事项,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扩大基层民主参与范围,在整合中凝聚、在融合中共建,努力实现行政管理和居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要深化“党员半月谈”、党务公开等制度,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等活动,推动具备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建立党组织,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和服务优势,充分发挥在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要优化党建人才队伍结构,着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社区党员干部队伍,努力实现社区党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目标。
(二)以“和谐社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基础设施是社区服务居民、开展活动的基本载体。近年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几年努力,办公和服务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与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区、满足居民群众服务和活动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社区各项功能正常发挥的瓶颈因素。因此,我们仍然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1、要将社区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建设规划,做到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有位置,在城市开发、改造中有项目,对于新建楼房,相关职能部门要从严把关,督促开发商按标准配套社区办公用房,从源头上确保社区用房落到实处。2、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购买和新建的方式,为新增和老城社区落实活动场所和配套实施。3、要充分整合驻区单位现有的设施资源,鼓励社会力量新办公益性服务设施,实现社区服务、文化、体育等资源共享。
(三)以“政社互动”为契机,推进社区自治。
1、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工作。社区居委会不是基层政府的“腿”,也不是政府部门的办事机构,基层政府和政府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是指导与协调、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切实减轻社区工作负担,真正落实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权、协管权、监督权。2、社区居委会要完善自治功能。社区居委会要坚持社区居民自治的性质,懂自治、敢自治、会自治,依法行使自治的权利,对社区自身的事务,敢于管理、敢于负责,创造性开展工作。对重大问题,要广泛征求居民群众意见,充分尊重大多数居民群众的意愿,行使自治权力。3、要培育社区意识。重点培育社区居民和驻地单位的参与意识和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激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区居民骨干的带头引领作用,切实增强居民的归宿感、认同感和社区自我管理能力。
(四)以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为契机,健全服务体系。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灵魂,也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1、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要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大力开展服务设施和项目,重点发展面向广大居民的各项便民、利民、护民、爱民服务,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2、要拓展社区服务主体。
社区服务的主体不能局限于政府,政府主导的社区服务存在着局限性,由于对居民需求缺乏了解,直接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实效。各地要抓紧做好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推进“三社联动”工作,加紧培育社会组织,积极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中,以社区居民实际需求为取向,社区社会组织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等优势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3、要拓宽服务渠道。要不断拓宽社区服务渠道,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社情民意在线”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社区工作动态、各项政策法规,并可以在网上进行咨询和预约服务,实现社区居民与社区的良性互动,提高社区服务的效率。
(作者系尧都区乡贤街办事处主任)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