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是储蓄国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结构不仅影响储蓄国债市场的稳定性,而且通过对储蓄国债的发行价格、市场的流动性、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直接影响储蓄国债市场的发展。近年来,随着金融产品的推出,利率市场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居民投资走向多元化,投资者结构分布呈现新特点。
一、当前储蓄国债投资者的结构现状
历年国债销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投资者年龄结构年龄偏大,超过半数的储蓄国债投资者为50岁以上,30岁至40岁的投资人群仅占12%。认购对象主要集中在城市,占调查总量的91%以上,国债发行总量越来越大,但距离农村却越来越远。二是投资者的理财水平不高,但是购买力稳定。购买储蓄国债的方法简单,在银行柜台即可办理,对投资者的理财能力的要求不高。
二、影响我国储蓄国债投资者结构特点的因素
利率及计息设计不合理,确定储蓄国债的利率符合市场化原则,有利于统一风险和收益。但是我国储蓄国债的利率尚未完全符合市场化原则,许多储蓄国债的利率根据“储蓄存款利率,适当上浮”策略制定,实行固定利率,按照单利计息的方式,储蓄国债利率略高于同期储蓄利率。但是固定利率定价的灵活性不足,科学合理性不高,在物价水平发生波动以及银根政策松紧度变化时,储蓄国债的利率都不会发生变化,仍需执行原定利率,不能随着物价水平及银根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储蓄国债发行期内,人民银行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国债需停止发行,国债的利率有所提高,促使国债持有者卖出旧国债,买入新国债,导致持有者面临巨大的通货膨胀风险。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国债服务缺失,农村国债投资群体没能得到有效开发。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国债销售网点少。目前能辐射到基层农村各乡(镇)金融机构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而农村信用社尚未取得国债承销资格。二是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人员宣传、销售国债的积极性不高。
储蓄国债品种较少,难以满足各层次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债群体的发展壮大。从种类上看,目前只有凭证式和储蓄国债(电子式)两种;从期限结构上看,有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三种,缺乏三年期以下的中短期国债和五年期以上的长期国债。在利率市场化下,储蓄国债这一缺陷进一步凸显。一方面期限较长,且不能上市流通,提前兑付要承担一部分损失和1%手续费,因缺少短期品种,会流失部分对资金流动性、收益要求高、操作频繁的投资者。另一方面,一些稳健型的投资者在市场利率波动大时,却更看重储蓄国债的安全性和易操作性,又因为缺乏更长期稳定的品种,频繁的购买操作和为等待购买而付出的利息损失也会降低投资者的积极性。
三、完善储蓄投资者结构的对策
改革利率制度和计息方式。利率制度需要结合储蓄国债的发行情况,适当借鉴国外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制度。固定利率部几率根据传统利率制定策略制定,将同期储蓄存款利率作为制定利率的标准。浮动利率则根据我国通货膨胀、GNP增长率等经济运行指数制定,以年作为调整利率的周期。在计息方式上,在保持一次性支付本息的基础上,实行定期支付的计息方式,满足投资者获得定期收益的需求。如处于存款利率调整期,需提高所有储蓄国债的利率,减少分段计息带来的麻烦,维护投资人的利益,消除卖旧买新的现象。
丰富储蓄国债发行品种,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需求。在储蓄国债品种设计上,依据利率市场化和各类型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变化,逐步推出满足不同收入群体、不同风险偏好、不同年龄阶层投资需求的各类储蓄国债品种。如增加短期和超长期国债品种,发行一年期以内的超短期如:3个月、6个月、9个月等短期国债和5年期以上的超长期国债品种,使国债的期限分布更加合理。按期还本的收入型债券等特殊品种的储蓄国债,以及针对特定年龄层的国债,如子女奖金债券、养老债券、有奖储蓄债券等多种形式的储蓄国债,满足不同各类型投资者的需求,巩固储蓄国债投资群体。
改进储蓄国债发行模式,畅通销售渠道,有效放大储蓄国债投资群。一是借鉴美国发行模式,拓宽储蓄国债销售渠道。首先拓展储蓄国债承销团的销售渠道,如电话销售,工资抵扣、邮件认购等方式,其次是在承销团成员各种销售方式成熟的基础上,尝试搭建政府直销平台,方便投资者购买。二是改变目前储蓄国债定期定额的发型模式,改为全年发行,在每年总额度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出现投资者买不到储蓄国债的极端现象。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开拓农村地区储蓄国债投资群体市场。一是合理布局农村国债发行网络,将农村信用社纳入储蓄国债承销团,有效解决“国债发行远离农民”问题。二是加大对农村地区国债宣传力度,建立农村国债宣传长效机制,不断拓展农村国债宣传广度、深度和频次。
(作者单位:人行蒲县支行)秦秀芳 郭晓红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