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炯: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

2016-05-14 09:23:07 来源:临汾新闻网

  学习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结合我国发布一季度经济发展数据,深深体会到,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新时代”,可以概括为“四个新”:

  一、新常态

  “新常态”一词,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中提出来的,他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们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正式使用经济发展新常态一词。

  我们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重要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增速换挡,就是经济发展速度从过去10%左右,下降到7%左右,不再像过去一样,速度偏高,是高速增长,而是一种中高速发展,如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今年一季度增长6.7%。二是结构升级,就是今后不可能再主要依靠高投入、高外贸来拉动经济,而进入一种新的保护环境、可持续增长的方式发展,如我们去年第三产业占到了50.6%,消费贡献了66.4%。三是动能进步,就是由过去的扩张式的发展,即“摊大饼”式发展,进步到提高产品的质量、发展自己的高科技来推动经济发展。

  如何认识今天我们经济发展新常态,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腐败的清政府就不说了,清以后,军阀混战,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一次抗日战争,就延续了近四十年,中国没有安宁的建设时期,是战乱接着战乱,生命尚且担忧,那有时间、精力和心情真正进行建设呢?

  1949年建国,中国人民大大出了一口气,摆脱了战乱,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尽管有抗美援朝一战,但总体国内平稳,建设热情高涨,建国初期,在苏联的帮助下,迅速铺开了156项现代工业大盘,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可以说,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是摆脱战乱,建设热情高涨的时代。

  改革开放,我们再次与世界先进水平做了一个比较,重新认识到我们与他们的差距。怎么办,我们实行改革开放,从“三来一补”,开放市场、合资学技术等等开始,进行了轰轰烈烈、也可以说是踉踉跄跄的发 展大潮,三十多年来,经济有了高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瞩目、世界侧目、世界感到了压力。

  但是发展到今天,不可持续、环境污染等问题,就不多说了,最重要的是我们把人家外国能学的技术,都已经学过来了,人家的高端科技,是不卖给你的,怎么办,中国现在进入了一个靠自己发明创造来发展的时代,也就是说,进入了一个正常的发展进程,这个进程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新常态”。

  二、新理念

  “新常态”,就需要新的理论与观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就是“新常态”形势下,采取的新的发展理论与观念。也就是“新理念”。五大发展新理念,都十分重要,这里就谈谈创新吧。

  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第一理念,尤其意义重大。十八届五中全会所讲的创新,也已经突破了科技创新的狭义创新,而是包括了体制、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全面的创新,但是核心还是科技创新。

  近代,在英国,因为科技的发展,用蒸汽机、珍妮纺织机代替了人力,之后是德国、美国用电力代替了旧的蒸汽机,美国人不仅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财,而且集中了欧亚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资源,在科技领域一直独占鳌头,成为当今最强大的国家。

  今天世界上发达国家,凭什么发达,首先是凭科技。先进的科学技术,外国人是不会卖给你的,我们的发展、进步,只能凭自己的科技进步,只有科技上去了,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了进步了。否则,就只能是原地踏步,别人进步了,相对而言只能是倒退。科技进步虽然很难,但是这一步必须得走。同时我们也是信心满满,因为我已经有了这样的条件,那就是每年有七百万大学毕业生,全国有着八、九千万的科技人才,还有我们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二百多万科技人才,加上我们共产党的领导,有着体制巨大优势,这是我们必然走向现代化国家的条件,不是任何国家可以比拟的。

  同时,创新不仅是科技,体制的创新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改革以前,为什么没有迸发出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者之后,社会财富像魔法 一样,从地底下被唤了出来,所以一定程度上讲,体制创新,或者说改革本身就是一种促进进步的巨大创新。

  三、新改革

  在新常态的形势下,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新的一轮改革,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有各种解读。从国情出发,我们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更明白地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从收入水平来看中国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38年来,从1978年的人均GDP155美元,到2015年的8000美元,增长了约50倍,成就巨大。根据世行划分收入水平四个阶段,即低收入、下中收入、上中收入、高收入,中国已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低收入阶段(1978——2000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用了22年时间,终于走出了“贫困陷阱”。实现了向中下收入的历史性飞跃,也就是我们说的总体小康。这一阶段增长的动力是“市场驱动”。由计划转向市场经济,市场爆发的原始冲动,推动了这一发展。

  第二、下中收入阶段(2001——2009年),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仅用了10年时间,走出了下中收入阶段,进入了上中收入阶段。这一阶段发展的动力,是要素驱动。一是劳动力要素,这10年正是中国人口红利高峰期,廉价的劳动力,成为加工贸易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如外汇收入2001年时仅为2121亿美元,到了2010年达到2.85万亿美元。二是资源投入,环境恶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但也是重要的发展驱动。三是土地要素,1998年启动的房地产,成为增长的支柱性产业。四是资本要素,2000年时投资率为35%,2009年上升到40%。

  第三、上中收入阶段(2010——2023年),我们正处于这一个阶段之中。中国将由4000美元上升到13500美元。将用13年时间,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这一阶段,市场驱动不再、要素驱动也将消失殆尽:人口红利不再,劳动力价格一升再升,没有优势可言;资源消耗严重,严重到不治理,就不能再生存的地步;土地红利也在消失;投资驱动也不可取,不是没钱,而是大量投资于中低端产业,生产严重过剩。怎么办,就必须从过去的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集约式增长,实际上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竞争力水平。从本质上讲就是进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两方面任务:一是提供提高质量和效率,主要表现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二是指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投入产出比,表现为降成本、补短板,这就是中央提出来的五大任务。

  第四、高收入阶段(2023年后)人均GDP达到13500美元以上,进入高收入国家。我们经济必然要进入“创新驱动”阶段。

  四、新经济

  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必然要产生新经济,这个新经济,表现在既要符合世界大潮流,如新产业革命、新技术、包括信息网络、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也要包括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改革更新动能等,这是我们新经济的特点。

  今天,我们已经在不少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如高铁、电力装备、核电、大飞机等。但这远远不够,我们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我们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根本上制造业要上一个大台阶。

  今后,我们的新经济,必然要在制造业、农业、文化、科学技术、思想理论、制度机制等各方面,都将有一个重大突破,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要走到世界前列,而且在思想理论、制度体制方面也要成为世界发展的范本。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爬坡的艰难阶段,但是再难,也必须要走的,因为要现代化,这是绕不过去的必由之路,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任炯(作者单位:市委讲师团)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