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新年:坚持文化自信 奠定精神基础

2016-08-20 09:30:4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要求全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把文化的地位和意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文化自信的提出:从文化理念到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不断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2013年12月,他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016年“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七一”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文化的作用之所以得到如此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中缘由:“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 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二、文化自信的底气: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首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此外,“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和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其次,我们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我们还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明显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短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成功实践、发展进步,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底气大本大源。

  三、坚持文化自信:昂首挺胸向前方

  坚持文化自信,要在坚守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推进文化创新、交流与发展,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一,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是我们必须继承、守护和光大的瑰宝。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就要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独特创造、鲜明特色,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凝聚民族精气神。

  第二,坚持文化自信,要坚持发展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普及和传播传统文化时,要坚持辩证分析、区别对待,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原则。选择那些既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又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思想资源。既要注重把握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 想观念,尤其是能够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的思想,又要抛弃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发挥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确保文化传承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发展性和前瞻性。

  第三,树立和强化正确的文化心态。当前,坚持文化自信,还应该注意和防止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和心态,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文化不自信的问题,还存在不能正确坚持文化自信的倾向。比如有的人信奉民族虚无主义,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照抄照搬西方模式和文化;有的人信奉封建复古主义,封闭保守、墨守成规、坚持文化保守主义。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不适用的、有害的。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树立起正确的文化心态,昂首阔步地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坚持文化自信,在多样性的世界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使之更好地走向世界。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需要积极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特别是要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出来,把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示出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国文化创新发展、走向世界。

  许新年(作者单位:市委讲师团)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