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省“塑造美好形象,实现振兴崛起”的关键五年,也是临汾打造“三个强市”的重要五年,作为全省人口第一大县,洪洞应该拿出什么样的担当?应该有什么样的作为?新一届县委立足县情实际,提出了以“保优夺魁”为目标,大力实施“五大战略”,打造临汾发展模式示范县、发展速度先进县和发展形象代表县的发展模式。
“十二五”期间,洪洞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重大战略部署,以“六城同创”为抓手,围绕“一三五”工作总思路,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奋力前行,实施各类项目270个,总投资660亿元。201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0.87亿元、95.7亿元、55.24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21.1%、11.7%和翻了一番。同时,先后创成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省级环保模范城、省级平安县和省级文明县城,荣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和“中国社会治理创新范例50佳”两项殊荣,多项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为确保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保优夺魁”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以转型发展理念为引领,全力实施“项目落地”战略,不断培育“富裕洪洞”新优势。
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打造2个省级、10个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5个健康养殖大乡镇、50个规模健康养殖品牌村、10个规模标准化养殖园区、6个规模养殖基地,重点建设山头优质核桃基地、小杂粮种植基地和赵城十五里垣油料牡丹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休闲一体化现代农业。
围绕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争原煤年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洗选煤能力控制在5000万吨以内,重点建设百万吨甲醇及60万吨烯烃项目,努力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大力促进非煤工业发展,精心培育新兴增长点。重点推进华翔美的铸造机加工项目,打造华北乃至全国精密铸造基地,“十三五”期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4亿元;以沃特玛新能源汽车电池项目落地为契机,打造国际领先的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十三五”期间,实现产值200亿元,利税20亿元;建设临汾地区天然气液化存储枢纽,全力推动投资4亿元的国新能源液化调峰储备集散中心项目建设。建设山西天泽创意20MW、山西洪满天20MW等光伏地面发电站项目。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墙材、光电、电子元器件、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带动作用。着力做优旅游产业,加快推进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国家5A级景区创建,继续实施广胜寺景区拓展、明代县衙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工程;积极引进涉旅集团投资,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电商、小吃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游、民俗游、生态游等特色旅游,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十三五”期间,努力实现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6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260亿元。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推进国际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锦江物流、恒富铁路专运线项目建设,打通物流大通道。
通过不断优化升级,争取到“十三五”末,初步形成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服务业特色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三产结构比例进一步优化为7:43:50。
以绿色和谐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实施“社会向荣”战略,努力建设“生态洪洞”新家园。充分发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对全县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一个健康向上、竞争有序、民主公正、发展持续的欣欣向荣、活力迸发新家园。不断优化人文环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厚德洪洞”道德建设活动,以继续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为载体,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着力构建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负重转型、绿色崛起、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懈推进产业转型、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和环境整治,让生态建设、绿色发展成为洪洞的全新名片。对境内的8条汾河主要支流入口进行治理和生态修复,把“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洪洞段建设成重要生态功能区,做好汾河国家级湿地公园保护建设工作。深入开展造林绿化,完成营造林面积12万亩,全县林木覆盖率平均每年增加0.5个百分点。巩固“山西省循环经济先进县”称号,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优化市场环境。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决策咨询制度、风险评估制度,推行行政权责清单制度,让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大力推动金融创新,加快各类融资平台建设,提升金融服务保障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落实鼓励非公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上市融资、品牌整合,提升竞争力,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不断优化法治环境。坚持法治政府、法治洪洞、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坚持管方向、管政策、管原则、管干部,着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支持政法部门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依法做好信访维稳工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中的权威地位,扭转“信访不信法”的倾向,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实施“民生提质”战略,继续谱写“文明洪洞”新篇章。继续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均衡发展教育,提升群众“满意度”。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至2020年,完善88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搬迁扩建县幼儿园,在城区西部新建标准化小学、初中各一所,新建洪洞二中,改扩建洪洞三中,完成洪洞职业中学技能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实现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99%以上,小学和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以上,进一步改善全县教育基础设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升群众“幸福度”。建立健全各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确保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做好80周岁以上农村老年人生活补助、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日间照料中心达80家左右,养老机构达15家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新建公租房2.4万平方米。继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升群众“健康度”。“十三五”期间,迁建一所500张床位的标准化中医院,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县”。力求“十三五”末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大力繁荣文化事业,提升群众“内涵度”。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深入健全安全防控体系,提升群众“安全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六六创安”工程,不断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新机制,全面深化平安洪洞建设。
以开放包容发展理念为引领,稳步实施“新区打拼”战略,奋力打造“魅力洪洞”新品牌。坚持“科学规划、城乡统筹、重点突出、全面推进”的原则,主动融入临汾市“一城三区”城市发展框架,按照“一核、二轴、三区、四节点”多层次城镇规划,以巩固拓展“六城同创”成果为抓手,建设洪洞“大县城”。
持续提升老城区品质,把老城区打造成生态型宜居城区。实施玉峰西街贯通工程,为衔接新老城区奠定基础。以发展“一河两岸”滨河生态城市为目标,充分把握“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机遇,从产业发展、城市展示、生态构建和休闲宜居四方面,做好滨河新区发展规划。以项目建设撬动河西新区开发,深挖“根祖文化”厚重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提升“洪洞老家”品牌效应,引导餐饮、休闲、娱乐、旅游等产业集聚,将河西新区打造成现代化城市精品区、城乡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文化旅游核心区。同时,以河西新区开发为引领,以老城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通过打造特色小城镇,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强化道路网络建设,加快电网升级改造,努力建设功能完备、特色鲜明、优美宜居的现代城镇群。
以廉洁安全发展理念为引领,实施“党建护航”战略,共创“幸福洪洞”新未来。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加快洪洞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班子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各项任务实施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通过深入实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各项任务实施提供机制保障;通过建立健全人才教育、选拔、交流机制,建立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度、建立完善各项评估、奖惩考核制度等为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智力保障和制度保障。郑步电(作者系洪洞县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