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明星:“村委会+公司+农户”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初探

2017-02-04 09:40:33 来源:临汾新闻网

  随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不断推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已成为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目前来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虽然态势良好,但是仍存在路径单一、后劲不足的问题。就浮山县而言,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破一万元易、破五万元难”。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探索推行了“村委会+公司+农户”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模式。

  一、村委会+公司+农户”模式的探索实践

  从浮山县专业合作社和电商的运营现状来看:经营的好,可以富一部分人,起不到辐射带动作用,即便是有带动作用,也只是搞活了某一个产业,谈不上壮大集体经济。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村集体经济与专业合作社和电商之间没有建立起桥梁和纽带,造成各吹各的号、各敲各的锣的脱节现象。基于此,我们思考:能否充分利用能人、市场、产业的优势,由村委会牵头成立公司,以公司的名义对接市场,既为农户创收服务,又为村集体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保障,这就是我们提出“村委会+公司+农户”发展模式的初衷。实践中,我们围绕三点下工夫、做文章:

  1.围绕谁主导这个核心下工夫。在公司起步阶段,我们就明确要求:党管公司,由村党支部将党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到公司,将村里的规划和目标融入到公司,将产业的发展理念渗透到公司。

  2.围绕谁参与这个关键下工夫。我们建立了以经营专业合作社和电商的能人为骨干、以一般农户为主体、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的三支参与队伍。参与过程中,骨干充分发挥能人优势,向一般农户和贫困户传授经验做法。一般农户和贫困户,以持有土地、林地、个体劳力等方式参与公司,在能人的带动下发展相关项目。通过协调带动发展,构建能人变强人、贫困户变温饱户、一般农户变富裕户的农村发展新格局。

  3.围绕怎么运营这个难点下工夫。在公司选项上,我们结合乡情村况实际,量体裁衣。运营过程中,村党支部负责对接相关部门的有关政策,组织农户进行调产、调结构,选好发展的产业;村委会根据村党支部安排,吸纳返乡能人、致富带头人加入公司,搞好公司的日常运营管理,组织农户按照相关标准搞好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做好市场。在公司收益分配上,村集体和农户按照商定比例取得利益。在推行过程中,选取不同类型的乡镇搞点子,以点带面,有序推行。在选点子时,主要是选那些村党支部书记有头脑、有精力、有闯劲的,让他们第一个“吃螃蟹”。

  二、村委会+公司+农户”模式的发展思考

  经过探索实践,我们认为“村委会+公司+农户”模式要长效推进、长久发展,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用气力。

  1.解放思想,激发内动力。思路决定出路,农户愿意发展、主动发展,这是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一要开办农村大讲堂,定期邀请产业大户、技术骨干登台现身说法,以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动员,调动发展的积极性。二要组建团队送信息,为农户把脉开方、分类施策。三要开展“企业联农村”活动。

  2.选育管家,配强带头人。一要注重从大中专毕业生、复员军人、致富能人、待业大学生中选用一些有头脑、有干劲、有魄力的人员担任农村“两委”主干。二要围绕扶贫先扶智,采取到经济发达地区观摩、外出高端培训等多种形式,解放“头羊”们的思想,开阔眼界。三要给予政策支持。

  3.拓宽领域,实现规模化。产业是公司发展的根本,只有好的项目,才能保证公司具有市场竞争力。一要切实打造主打产品。二要不断拓展产品种类。三要充分发挥县域名片。

  4.完善机制,增强持久力。一要出台经营管理制度,按照现代企业运作模式,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董事会、监事会,负责全村村级集体经济的日常事务、生产管理。二要建立“三资”监督体系,在各行政村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加强对农村“三资”管理等方面的监督。三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把推行“村委会+公司+农户”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列入党建工作考评,纳入乡村两级书记抓党建的重要内容,制定出台奖惩办法,对完成不好的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与干部提拔使用相挂钩。

  尹明星(作者系浮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