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 扬帆正有时

——对深度贫困县大宁、永和脱贫攻坚工作的调查

2017-12-16 09:42: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实践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我市大宁县、永和县被列入全省10个深度贫困县。近年来,这两个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深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科学论断,坚持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探索出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或体会,具有带动全局的意义。

    一、大宁县、永和县贫困现状及成因

    大宁、永和处于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和吕梁山生态脆弱区。两县共有13个乡镇163个行政村,总人口13.4万,农业人口10.5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322户34262人,贫困发生率分别为27.2%、38.%。

    一是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落后,区位劣势凸显。大宁地处山西省西南边缘,境内尚不通高速公路,也不通铁路。永和虽有霍永高速公路,但西段还在建设之中,连贯晋陕的区位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特别是乡村公路等级标准低,自然村之间多数仍然是土路。偏远的地理位置、不便的交通条件,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二是农业基础较差,现代化程度低,产业发展滞后。两县境内沟壑纵横、梁峁交错,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大宁可耕地面积只有24.4万亩,水浇地只有3.8万亩。永和虽有耕地面积35.8万亩,但25度以上的坡耕地就占到70%。农业产业方面,虽然红枣、核桃、玉米等传统产业已形成规模,但品质较低,抗风险能力差,导致了两县的一些自然村生产生活极其落后、陷入深度贫困。

    三是工业基础薄弱,缺乏项目支撑,产业刚刚萌芽。两个县工业经济实力弱、底子薄。目前大宁县规模以上工业只有同德化工厂一家,且经济效益逐年下滑。2016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101万元,全县运转主要依靠转移支付。永和县虽然探明可开采量为500——770亿立方米天然气,但是工业园区还没有建成,天然气加工转化利用还做得不够,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是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欠缺,看见摸着的少。两个县普遍存在农业灌溉、田间道路等农业生产配套建设滞后的情况。同时,农村专业医护人员还相对短缺,农村居民养老保障的效果还不够明显,因病、因残、因老等致贫比重较高。另外,受传统习俗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因婚致贫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尤其是两个县的10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群众增收更为困难。

    五是人才资源欠缺,内生动力不足,存有依赖思想。两县高级教师、执业医师等数量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导致学生异地上学、群众异地看病,增加了经济负担。就贫困户自身而言,受教育程度低,发展产业无技术,收入少又不稳定。同时,很多贫困户缺乏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思想自觉,甚至等低保、靠扶持、要救济的思想依然存在。

    二、大宁县、永和县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

    大宁、永和两县坚持精准“找病根”、精准“开药方”、精准“施疗法”,聚焦深度贫困,凝心聚力攻坚,善心善举助力,努力实现幸福共享。

    (一)以“党建引领”举旗定向,夯实脱贫攻坚基石两县把加强党的建设、夯实基层组织作为第一抓手,打造脱贫攻坚“红色引擎”。

    一是突出思想引领,强化责任担当。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中,两县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今年以来,大宁提高政治站位,先后30多次召开常委会、四套班子联席会等,层层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市部署要求;实行脱贫攻坚书记、县长双组长负责,严格基层“双签”责任;开展了党建与脱贫现场观摩,出台了考核办法、督查巡查工作办法,压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永和由县级领导包联全县的78个贫困村,统筹推进每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

    二是夯实基层基础,筑牢战斗堡垒。两县都把基层党组织作为扶贫工作前沿的核心领导力量。大宁在全市率先启动“三基建设”,实施支部阵地提档升级,对84个村阵地全面整修,对3个社区阵地提升打造,全部达到500平方米以上,统一设置LED标识牌,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党支部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全面增强。

    三是强化制度落实,激发队伍活力。大宁坚持“4+X”党日活动制度,通过召开脱贫攻坚专题组织生活会,规范组织生活步骤,增强了广大党员率先垂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建立了乡镇对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人、财、物”权责统一的管理机制,切实发挥了脱贫攻坚“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永和在切实夯实各个方面帮扶责任的同时,出台《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外出务工奖励办法》等18项奖励制度,形成了正面导向,让贫困群众心热起来、行动起来,积极脱贫、争先脱贫。

    (二)以“改革创新”探寻路径,激发脱贫攻坚动力大宁、永和两县坚持先行先试、勇闯新路,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推动脱贫。

    一是实施生态建设体制改革。作为生态脆弱地区,两县着眼于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两场战役,积极探索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有力促进了贫困人口脱贫。大宁在全市率先实施了购买式造林,全面铺开了5.31万亩的造林任务,1339名贫困人口参与其中,人均收入11424元,带动1339户4330人实现脱贫。同时,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3人担任生态护林员,带动223户669人实现脱贫。此外,在全国率先设立脱贫攻坚生态效益补偿专项基金,每年拿出150万元巩固造林成果。据统计,大宁今年生态脱贫1562户4669人,占全县现有贫困人口的33%,占今年预脱贫贫困人口的43%;明年8.16万亩生态建设任务将可带动2088户6264人实现脱贫,实现了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永和县也组建了36家造林合作社,涉及1140个贫困户家庭,户均年收入1.2万元;325名贫困户被聘为护林员,人均年收入8000元。

    二是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两县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村集体生产经营收益与贫困户利益精准联结机制,助力脱贫攻坚。大宁围绕“党建引领、改革创新、村社一体、股份合作、村民自治”的思路,在2个乡镇5个村试点探索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比如大宁县曲峨镇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党支部组建村社合一的合作社,村民以耕地、林地、宅基地、资金及其他资产自愿折股入社,财政扶贫资金下达给合作社,形成了资产折股量化,贫困户一人一股;合作社组织社员建设蔬菜大棚或者参股隆泰花卉双创示范园,收益按约定比例分红,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实现了农民增收。永和县坡头乡索驼村以生态农场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养牛,村两委把贫困户分为三类:一是需要兜底保障的12户;二是有养殖技术和能力的9户,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其修建牛棚、提供2头小牛和饲养技术指导,并签订饲养合同,成品牛按协议价格收回,年纯收入1.6万元;三是无养殖能力和技术的29户,由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代养牛合同,为每户贫困户代养1头牛,由贫困户提供牧草等饲养原料,户均年纯收入5000元左右。

    三是进行资产性收益扶贫试点。大宁县作为全省林业资产收益扶贫试点,探索建立财政涉林资金资产收益扶贫制度,将财政涉林扶贫资金股权化,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的连接机制,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工”。比如,大宁森科农牧专业合作社与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入股合作协议,以太德乡曹家庄村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4878亩作为基地,致力打造西山第一规模化皂角基地。入社农户以国家造林补助量化入股,每年可获得7%的收益,第十一年后,再分得合作社每年纯收入的10%,实现4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三)以“产业发展”靶向施策,打造脱贫攻坚支撑大宁县、永和县将产业扶贫作为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保障贫困人口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一是倾力培育特色产业。大宁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创建“有机大宁”的目标,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成功创建大宁县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建成高标准出口水果示范园6个,统筹整合1960万元用于苹果产业发展,发放农业特惠补贴157.5万元用于支持中药材、小杂粮、薯类等特色农业。永和整合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发展“一村一品一主体”,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同时,加大“喜和合”等品牌宣传力度,努力打造“永和三宝”“永和珍宝”等一批能够体现永和特色、引领产业升级、叫响全省全国的知名品牌。

    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大宁今年先后引进了新大象集团投资11.35亿元的百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山西隆泰集团总投资1.37亿元的现代农业花卉双创示范园区项目、河北鸿锐集团总投资4亿元的一次性防护手套等产业项目。

    其中生猪养殖项目全县1615户贫困户报名参与,每户合作期内年最低收益7500元。医用手套项目部分生产线已投产,可实现年产值4亿元,实现税收2600万元,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可为1000名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永和累计投入23.8亿元,经过十年的勘探开发,探明天然气可开采量为500——770亿立方米,2016年天然气产能达到10亿元,上缴税费4954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31.66%。

    三是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永和近年来依托红军东征纪念馆、乾坤湾等优质旅游资源,不断加大旅游开发力度,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新模式。特别是突出窑洞特色,采取政府补助的方式,总计发展农家乐148家。已投入运营的阁底乡34家农家乐,收入已达到30多万元,户均增收8000元。

    (四)以“聚焦民生”精准保障,扣紧脱贫攻坚根本大宁县、永和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做好脱贫兜底工作、避免返贫现象发生的基础上,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实施教育扶贫,促进教育均衡。大宁实行了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15年免费教育,并对全县19所农村小学进行教育资源整合,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永和与蒲县宏源煤业集团责任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对2017至2020年录取的所有二本B类以上建档立卡贫困生进行资助,今年共资助15名6.96万元。

    二是实施健康扶贫,提升医疗水平。大宁成立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大宁分院”,组建了大宁县人民医院集团,推进城乡医疗一体化。提高大病医疗救助标准,比省、市医疗救助比例高出15%,由70%提高到85%,在全省名列前茅。永和从2016年开始实施了“健康暖心”工程,为367人提供困难家庭大病救助和困难家庭医疗补助116.万元;投资100万元为13339名农村贫困人口购买了人身综合保险,进一步遏制了因病返贫的发生。

    三是实施保险扶贫,完善社会保障。大宁城市和农村低保实现了“两线合一”,全面落实了困难残疾人、高龄老年人生活补贴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永和去年起为全县所有贫困户购买了意外伤害扶贫保险、大病医疗补充扶贫保险、人身综合保险。此外,还购买产业保险,为全县2146户贫困户枣农每户购买一份红枣保险,赔偿金最高可达1000元/亩,确保枣农获得稳定收入。

    四是实施易地搬迁,阻断贫困根源。对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深度贫困村,两县统筹考虑“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要素,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工程。大宁建立了搬迁户、村主任、“第一书记”、乡镇长、乡镇书记“五方签字”核准机制,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永和精心选择安置点,部分村的安置点在距离中心村2公里范围内,方便群众就近开展农业生产。

    五是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生活水平。两县注重加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大宁改造乡村公路131.3公里,实施安全饮水工程45处。永和将先后于2018年底、2019年底,全部解决行政村网络覆盖、自然村人畜饮水问题。同时,78个贫困行政村全部通了照明与动力电,306个自然村全部通照明电。

    (五)以“特色发展”挖掘潜力,拓展脱贫攻坚空间两县根据县情实际,充分拓展扶贫渠道,形成了特色化、多样性的扶贫举措,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光伏扶贫成为深度贫困人口脱贫主渠道。光伏扶贫有覆盖面大、受众“零门槛”、收入可持续等优势,对于无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人口,是脱贫的有力抓手。永和投资1.亿元,实施了59个200KW村级光伏电站和2225户户用光伏电站,这两项工程可保证4911户贫困户年稳定增收3000至5000元,覆盖面达到68.8%,在全省领先。大宁实现了80个贫困村光伏电站全覆盖,42座并网发电,累计收益191.7万元。

    二是“大宁技工”激发持续性品牌效应。大宁依托新引进的大集团,组织贫困劳动力赴石家庄、太原等地,培训一次性手套检测、花卉培育、光敏电阻、手机摄像头研磨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多种技能,致力打造“大宁技工”品牌,成功地让1000余名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形成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可喜局面。

    三是电商扶贫为贫困户带来更多收益。永和自2015年开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组建了1个县级电子商务营运中心和2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成立了电子商务企业联盟,引入“公益山西”乐村淘、邮乐购等20余个平台,县域电商服务覆盖率达30%。推出了“吕梁山货”区域公共品牌和“乾坤湾”、“喜合和”县域公共品牌。今年上半年,全县网上交易额达到1050万元。

    四是社会帮扶为深度贫困地区注入生机和活力。太原永和商会数十位企业家,回到永和考察扶贫项目,初步达成合作意向86个。国内各大媒体、文化艺术界各大协会,对永和脱贫攻坚工作倾力帮扶。比如永和阁底乡奇奇里村,与中国摄影协会共同推出了红枣树认领活动,每认领一棵红枣树,向贫困户捐助120元,年底收获红枣10斤。仅48小时就认领枣树1000余棵,筹集认领资金12万余元,直接带动村内6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600元。

    三、大宁县、永和县脱贫攻坚工作的经验和启示大宁县、永和县不畏艰难、“咬定青山”,创新扶贫模式、拓展扶贫途径,积累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经验,对其他同类型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宁、永和两县把加强党的建设、夯实基层组织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充分说明脱贫攻坚工作越是到了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不断创新,充分激发创造活力。大宁、永和两县积极改革创新,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新路子、新方法,生态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农家乐建设运营机制创新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新动力,充分说明脱贫攻坚工作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路径,从而提高扶贫措施成效。

    三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实现精准扶贫。大宁、永和两县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条件,根据不同贫困户的家庭具体情况以及贫困户的个人意愿,分别规划了不同的产业布局和扶贫措施,充分说明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必须做到每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彻底解决扶不到点上、扶不到根上、扶不到真贫上的问题,增强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多措并举、“综合造血”,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大宁、永和两县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全面发力,不仅有效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更形成稳定增加群众收入的长效产业,充分说明必须坚持把脱贫攻坚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多轮驱动、综合施策,从根本上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五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合力攻坚。大宁、永和两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既压实了各级干部的责任,又调动了贫困群众自身的积极性,同时注重用好社会资源,鼓励引导工业企业和社会知名人士投身到扶贫攻坚工作中,形成了强大合力。这充分说明,脱贫攻坚是我国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要坚持把干部力量、社会力量、群众力量统筹起来,注重帮扶力量的合理搭配,奏响扶贫攻坚“大合唱”。

    临汾市委政策研究室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