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笔者在西部某村开展调研工作时发现,在当地政府的教育引导下,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热情很高,但由于家庭、资金、渠道等原因的限制,很难有所成效。
扶贫先扶志十分重要,但必需的支持也要同步跟上。在此,党政机关帮扶困难群众不仅要指明方向更要铺平道路。
一要加强资金倾斜。群众对能看见、能享受、能参与的村社发展和变化最为关心,也最为支持。要结合地方实际,做好项目适用性、可操作性和效益度的调研工作,尤其是最贴近群众、实惠群众的项目最为关键。应重点在道路建设、水利建设、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狠下功夫,把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送进群众的心坎,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身边事的关注和支持,让群众对脱贫致富充满信心。
二要做好民生保障。调研发现,单身独户且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既没有亲人扶持又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实现脱贫奔小康着实困难,对于这样的情况,唯有政府主动通过政策兜底才能确保其正常生活。同时,部分贫困户因病和年老体弱等原因让家中仅有的年轻劳动力失去外出务工的机会,人均收入难以达到脱贫标准,对于这样的情况,也需要政府同贫困户联系,主动通过敬老院、统规统建点安置等方式解放更多的劳动力,让贫困户的收入来源更加持续稳定。
三要巩固脱贫成果。“脱贫不脱政策”让困难群众有奔头,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才能让群众看到发展的希望。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对各产业发展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尤其要在技术支持、产业发展规划指导、群众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狠下功夫,让发展成果得到巩固,让发展红利惠及群众;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贫困户、边缘户的脱贫成果巩固,紧盯教育、医疗、住房、收入等方面,做到因人而异、因户施策,让帮扶措施见到实效。
四要扩宽发展渠道。调研发现,基层建设发展的关键是靠群众,但大多数群众往往局限于传统发展观念,长期困于发展无门、渠道无途的窘境。为此,政府应引入并实施新型发展模式,把种养殖业相结合,让同等条件下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让农民增收形式得到丰富;要坚持政企联合创造更多发展机遇。把村社产业发展和企业壮大相结合,全力打造更多的企业原材料供应点应是当前政企联合的重点。如此一来,也顺其自然地为基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让部分情况特殊的困难群众能实现在身边增收的目标。唐加加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