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三农”工作放在首位,是我国革命、改革和发展取胜的重要法宝,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教训。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新时代农村工作要坚持守正创新,锐意进取,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认识新事物,掌握新规律,敢于打破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因地制宜,在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和村容村貌等方面必须基于实际情况和外部条件循序渐进,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在前面,聚焦阶段性任务、找准突破口、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将党建工作的“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的“硬增长”。
要立足时代前沿,不断深化和更新对发展大势的认识把握,大胆把自己的思想从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积极摸索社会发展和思想演变的内在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鲜明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集中体现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处处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是打赢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思想灯塔,是保证政治敏锐、增强政治定力,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盘星。坚持把学习的着力点放在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上,尝试将学习小组升级为“新时代讲习所”,借助手机等新兴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进行深度融合,采取群众喜闻乐见、便于接受的载体形式,让学习方式方法更接地气、聚人气,更有情感、有温度。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始终坚持把党的组织建设放在首位,要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厘清组织机制入手,进一步抓好民主集中制,完善“四议两公开”,有序推动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实现各方面的有效衔接,确保党组织始终处于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位置。要打开视野,延伸触角,深入田间地头,及时了解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解决问题和对策研究透彻,正确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对于马上可以解决的问题要集中力量打好“歼灭战”,有困难但能够解决的要创造条件打好“运动战”,问题客观存在暂时不能解决的要打好“持久战”。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优化配置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着力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提升基本服务水平,把实惠带给群众。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激发各类主体活动,从而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最终形成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合力。
实现精准帮扶,激发内生动力是关键。现代农业需要大批具有现代文化、现代理念,掌握现代科技、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现代劳动技能的职业农民和农民企业家。而农民企业家是实现对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和合理配置的主体。出于对收益最大化的不懈追求,农民企业家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和生产条件,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积极地采用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改进组织管理方式,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最大利润。因此,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能人”,帮助他们成为未来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民企业家的“生力军”和“潜力股”,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发挥正面效应,树好一个点,辐射一大片,从而引导困难群众从思想和行动上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同时,打好“临汾技工”金字招牌,释放政策红利,加强对困难群众的职业技能培训,让贫困户成长为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劳动者,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在开展培训工作中,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本着从实际出发为原则,开展全方位靶向式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加强科普知识和工农实用技术的培训,培训要做到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点到点指导,增强实用性,使每个有脱贫能力的贫困人口至少掌握一门劳动技能,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作为治理体系的“底盘”,农村工作大有可为。方此“船到中流更急,人到半山路更之时徙”之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新时代农村工作,亟待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肩负时代使命,提升能力本领,用实际行动打通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系汾西县对竹镇前坡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