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卫东:集体经济“壮筋骨” 乡村振兴“蓄动能”

2022-08-27 09:45:3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集体经济“壮筋骨” 乡村振兴“蓄动能”

——对我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考

武卫东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蓄能之举,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等方面起着重大支撑作用。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省委部署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推动集体经济壮大提质是其中一项关键举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市应该突出“党建引领+市场推动”,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下大气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一、强基固本,筑牢发展“压舱石”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关键前提。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集体经济壮大提质。

  一要选育“领头雁”。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选好“能人”、配好班子是决定因素。要契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建强农村“带头人”队伍,优化班子结构,推动整体战斗力跃升。认真做好村“两委”换届“下半篇文章”,利用职业类高中专院校,设置涉农专业课程,实施素能提升工程,提高村组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整合资源、市场运作、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推动村党组织书记向专职化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育好“领路人”。抓好后备力量建设,动态储备愿意扎根农村、热衷农业发展的后备骨干,从高学历、创业致富带头人、返乡务工等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夯实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力量。

  二要锻造“先锋队”。引导村党组织和党员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推广生产托管经营,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创新党组织设置,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做到“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各级领导干部要包乡联村,靠前指挥、一线督战,在项目实施、资金帮扶、产销对接、技术下乡、人才引进等方面形成合力,推动人、财、物等资源要素向基层集聚。要发挥好驻村干部的“尖兵”作用,帮助村集体找路子、引项目、优模式、强管理,提高帮扶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三要用好“指挥棒”。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做到“四个必”,即谋划部署必“提”、基层调研必“问”、述职评议必“讲”、年终考核必“评”,推动县乡村三级书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一盘棋”。要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实际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逐村定指标、定任务,明确完成时限、责任主体,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推行村干部“基本报酬+绩效报酬+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发放方式,激发干事创业动力。

  二、创新驱动,找准发展“公约数”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打通对接市场通道,大力实施产业发展项目,全面激活乡村资源要素,推动农村“特”“优”产业做大做强,不断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一是创新机制增活力。坚持市场推动,市级组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县级组建市场主体,乡村两级成立或规范经济联合社、合作社,推动构建“1+17+N”联动市场主体组织体系,为集体经济发展搭建好对接政策、承接投资、吸纳人才、运营项目的综合平台,不断深化四级市场主体“三个四”(市集团公司主推市场、主担风险、主建机制、主拓多元;县村发公司主推服务、主抓基地、主上项目、主搞示范;乡村市场主体主推合作、主清资源、主联农户、主业种养)的经营机制,着眼地域、产业、资金等关键要素,着力梳理一批优质资源、开发一批发展项目、培育一批专业人才、落实一批扶持政策,实打实提升村集体“造血”功能,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比如蒲县通过“市县合作、上下联动”的模式,整合市县两级要素资源,共同实施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是创新模式添动力。要充分利用“村发”公司优势,突破区域限制,整合优化各方资源,不断深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建立有效的利益链机制,打造产业集群,统筹开发运营,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形成规模效应,实现互促共赢。如尧都区屯里镇沟上村,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和小区物业管理,逐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要立足不同的区位优势、村情风貌、资源禀赋等挖掘特色,选准产业,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推动形成特色品牌模式、生产托管模式、红色旅游模式、产业联盟模式、联村经济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厚植集体经济发展的沃土。

  三是创新业态挖潜力。要拓宽思维,把新理念、新技术等多种元素引入集体经济,充分挖掘农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发展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田园养生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比如,吉县屯里镇太度村“芃篱人家”项目、吉昌镇上东村“乐耕田园”项目、中垛乡马连滩村“智慧果园”项目等,在新产业新业态上进行了积极探索。要建设好“基地+临汾优选+村发集团+中央厨房+终端配送”的全产业链,发挥引领作用,打通生产、采购、加工、销售全过程,推进集体经济向深加工、高附加值、品牌化的高端产业发展。

  三、集聚要素,打造发展“硬支撑”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需要集结各类资源要素,涉及财政、金融、人才、政策、机制等多个领域的衔接配套。只有发挥好要素集成才能为集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形成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要汇聚“资金活水”。坚持多渠道引水,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临汾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集团公司成立不久,市、县两级公司注册资金就达66300万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统筹使用好各项涉农财政支持政策,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 全面梳理整合村级产业发展资金,以财政资金撬动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活力。创新金融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联合社通过流转、托管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利用资产抵押贷款,推出更多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普惠金融产品。畅通融资渠道,发挥“村发公司”产业发展平台功能,吸引社会资本参股,建立市场化发展资金池。

  二要点燃“人才引擎”。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引导更多有意愿、有能力、有魄力、有情怀的党员干部、乡贤、能人和返乡优秀人才参与集体经济建设。比如,蒲县统筹建设8个乡镇“人才服务驿站”,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强有力人才支撑。加强乡土人才培训力度,用好“市校合作”平台,依托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建设乡村振兴工作站、双培双创工作基地等方式,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高素质农民等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队伍。加强内引外联,引进管理人才、金融人才、技术团队,让先进管理制度、技术技能融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力推动人才、技术、资源向农村集聚,确保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雄厚的人才队伍。

  三要强化“政策支撑”。今年以来,临汾市围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先后出台《“十四五”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规划》《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三年行动方案》等多个政策性文件。在落实上必须压实各部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责任,组织部门应抓班子、抓干部、抓人才、抓考评,统筹政策资金,协调联动推进。农业农村部门应靠前推动,加强指导,编制规划,开展培训,做好示范推广,争取政策扶持,全力营造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财政部门应将各类财政项目资金在符合政策前提下直接投向村集体领办创办的经济实体。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对村定期巡察制度,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向村延伸,加强对农村“三资”和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的监督。相关职能部门应结合各自职能,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形成共促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的强大合力。

  四要做好“运行保障”。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坚持制度化、规范化、阳光化,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工作规则,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规范集体经济组织重大事项民主决策、集体资产股份量化、集体资产股权管理等运行机制,强化民主监督,持续深化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保障村务监督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监事会等机构独立行使职权,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筑好基底。

  (作者系临汾市党建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