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是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把握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律,作出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决策,为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刻认识把握这一战略举措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把握好“有差异、有特色、有魅力、有温度”四要素,确保“文旅有品牌、产品有创意、服务有质量、融合有发展”。
塑造有差异的文旅形象。文旅融合,规划先行。平川与山区地域环境千差万别,地域文化和资源优势也可能不一而同。在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上要始终坚持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自然资源与人文内涵、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等全域共建共融共享的理念,突出地域、资源、产业、交通以及风土人情、人文环境、市场要素等独特区位优势,盘活涉旅要素资源存量,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旅游资源、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得以发挥整体效益,倾力打造目的地新样板;要从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两个维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找准培育文旅“质”和“量”的增长点,挖掘梳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支撑点,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闪光点,真正打造文旅深度融合区域核心竞争力;要注重深层次的个性化设计,聘请专家学者从战略层面、国家层面、政策层面“听诊把脉、开出良方”,注重群众意愿和乡土风情的和谐共生,打造专属的文旅品牌,通过招商引资不断提高文旅资源开发利用率,实现顶层设计规划和基层实际衔接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蓝图”。
彰显有特色的文旅IP。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要“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文化与旅游是相生共兴、相辅相成的。要将文化旅游化,实现文化的再生产。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可以说,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浅显空洞的旅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缺乏价值链的共鸣。要通过文旅演艺活动、文旅创意商品、文旅沉浸体验等讲好文化故事,将更多的文化元素、文化内容、文化符号贯穿到旅游全过程,用独特的文化IP铸造旅游灵魂;要将文化场景化,实现文化的归属感。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时代元素,创新打造与当地民俗、消费群体相融合的文艺作品、风土人情、历史故事、独特建筑等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记忆”体验,并“牵一发而动全身”形成复合效果,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经济价值;要将文化数字化,实现文化的品牌化,借助当地国字号品牌、精品旅游线路、历史名人效应、独特人文景观等自带流量的IP价值为载体,通过数字技术和旅游数字化等手段,推动文化、旅游、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发展。
创新有魅力的文旅产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十二要素,激发新动能、培育新业态、打造新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要从消费需求抓起,着眼旅游产品生活化,设计类型齐全、数量众多、体验感强的旅游项目,形成具有四季皆有景、全年不断线的多层次文旅产品,引导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消费新热点、新模式,让游客“乐意来、留得住、多消费”;要从个性体验入手,着眼文旅产品创新化,深度挖掘绿色、康养、文创、非遗、电影等优势元素,创新旅游纪念、动态文创、交互文创等产品,围绕“文化+”“旅游+”,持续培育红色游、乡村游、研学游、生态游、体育游等特定市场群体认同的新业态,在旅游业态升级中植入文化基因,在文化内涵融入旅游新业态,塑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目的地;要从“智慧旅游”出发,着眼文旅生态智慧化,创新电子商务、云旅游、一机游等智慧驱动,重塑旅游产业生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提升供给水平,打造沉浸式文旅产品新空间。
打造有温度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质量是文旅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能提升区域旅游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加强软硬件服务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城景通、景景通”旅游交通网,配套提升接待、停车、宾馆、饭店等承载能力,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等智慧旅游服务,提升游客舒适度和满意度。同时,定期开展旅游、导游、志愿者等服务人才培训,提高整体服务意识与水平;要创造更加优良的服务环境,出台扶持激励举措,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环境。特别是后疫情时代旅游行业快速复苏,要紧盯购物、营运、演艺市场等重点领域,坚决维护旅游市场良好秩序;要发挥文明旅游的导向,树立“游客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以“宣传营销”为重点,开展文旅促消费活动,倡导每个人都是引导员、讲解员、服务员,用优良的旅游服务和消费环境,为游客带来良好的体验。
文以载道,旅以致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是一场“诗与远方”的牵手相伴,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我们要持续培育新业态,创新文旅新产品,提高文旅深度融合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乡宁县文化和旅游局)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