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屏:桑榆非晚霞满天 ——侯马市新田乡乔村关工委“五老”工作调查

2023-07-07 11:04:4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6月初,侯马市关工委根据新田乡关工委工作汇报,专程前往新田乡乔村对“五老”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考察,认为新田乡关工委“五老”工作有新意、有特色,乔村关工委“五老”工作经验值得介绍推广。

  乔村位于侯马市区东郊,全村共有463户、1706人。乔村关工委“五老”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主要成员有:刘风岐,男,80岁,通中医、懂农业,在村里德高望重;翟德发,男,75岁,曾长期担任学校校长及乡镇干部领导,在侯马市供销社主任岗位上退休;郑红喜,男,68岁,曾长期在乡镇工作,从侯马市档案局局长岗位上退休;何金菊,女,66岁,退休前在国企上班,长期从事财务工作;刘海凌,男,62岁,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尽管工作室成员年龄跨度很大,但在知识结构、擅长领域、社交群体及从业性质等多个方面形成互补,非常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帮助村“两委”开展日常工作、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很快成为村民的良师益友。

  关爱青少年的贴心人

  3年来,乔村关工委“五老”工作室立足主业,始终把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紧紧握在手上,为乔村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为培养当地青少年成才成器奉献了光和热。

  培养新农民。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乔村实际上已经完全融入侯马市区。村南是正在建设中的侯马市湿地公园;村西是502电缆厂;村口东边是农资市场,村口西边是旧货市场,临近侯马汽车东站;村北与侯马市人民医院隔路相望。乔村人均耕地0.8亩,种粮已不再是村民赖以生存的唯一途径,大部分青壮年以外出务工或经商为生。为了帮助村民拓宽就业门路,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五老”结合村民产业特点,主动帮助青年农民谋划人生,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其中,先后策划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38次,助力全村发展高效农业;联系十多家修理、营运、制造等生产性企业,为青年农民走出去打通绿色通道。目前,全村大部分青年已经成长为新型农民。“五老”之一翟德发在自家庭院种植蘑菇,带动了一批青年农民学习种植蘑菇。其中,青年农民李保胜和李荣荣在翟德发的帮助下都依靠种植蘑菇增收致富。“五老”之一郑红喜指导村民张桐锁、石爱玲科学栽培和管理苗木,使他们的苗木生长水平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很大提升。

  欢乐润童心。作为城郊型农村,怎样关心青少年?乔村关工委“五老”工作室的做法是,利用节假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青少年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增长知识。每逢“六一”国际儿童节,“五老”工作室和村“两委”共同举办“六一”少儿才艺展演活动,既让孩子们的才艺得到展示,也给村民和家长们带来无尽的欢乐。今年元宵节,“五老”工作室在村里组织了别开生面的青少年答题有奖活动,答题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科技等与青少年有关的知识,有140余人参加答题,观众达300余人。这些活动既让青少年增长了知识,又活跃了节日气氛,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村民李银虎说:“这个活动办得好,这样的文化活动让村里有了灵气、生气,希望这样的活动年年搞。”为此,“五老”们再接再厉,在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继续举办了儿童画展。常年不间断的系列活动,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的参与热情,为乔村《麒麟舞》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打了好基础。

  牵线助共建。撤点并校后,乔村除保留村办幼儿园外,其他学校并入临近的502学校。为了确保孩子们安心读书、健康成长,乔村村“两委”和502学校组成“村校共建”结对子单位。“五老”便是联系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桥梁”。

  近年来,乔村村“两委”和关工委坚持做好四件事:一是村校互动。经常通报本村孩子们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确保环境变化不影响学习、远离父母不影响情绪;二是请进来走出去,让家长和老师互动。老师们定期走进乔村,对学生家长及村民进行家访、村访,征求家长和村民的意见;学校把家长们请进来,利用“家长学校”这个平台对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家长家教的科学性和主动性;三是村“两委”和关工委每年对学校里的贫困生进行“帮贫济困”;四是每年教师节,村“两委”和关工委对“结对子”的学校教职工进行慰问。村民们说,“五老”真是为孩子们操心的“老黄牛”;老师们说,“五老”是关心下一代的“贴心人”。

  助力“两委”的智囊团

  “五老”工作室,同时是村“两委”的“贤能智囊团”。智囊团对“两委”的助力,主要功夫体现在决策前后。

  潜心听民意。他们创办了《村情民意》专刊,广泛倾听采集刊登村民的各种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专刊的创办广开了言路,为村民发声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大家茶余饭后凑在一起关心村里的大事,议论“两委”的公事。你一言,我一语,有什么看法、什么想法、什么意见、什么建议都可以光明正大地表达出来。这个平台既是村民的发声台,又是“两委”的纳谏台,还是“五老”的宣传台。毫无疑问,这个平台为“两委”正确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建言献良策。农村无小事,事事牵民心。乔村是个历史悠久的村子,文化遗存很多,大多都有保护价值。在“五老”们的建议下。村里千年唐槐、百年枣树、清咸丰年间500多米的古城墙都得以重点保护。村北有一口温泉井,多年闲置不用。“五老”们经过调查论证,向“两委”建议把温泉引进村里,解决村民们冬季取暖问题。这个热能的利用,每年可为每户村民节约取暖费2000多元,全村可节约近100万元。这个建议得到“两委”的采纳,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在“两委”的决策过程中,他们经常应“两委”邀请对有关事项进行研究论证。对于政策性强、关注度高的事情,“五老”会帮助“两委”对标政策、认真研究,把脉问诊,力求避免失误。

  践行新风尚。2020年,村里对中远期发展规划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做出了“南游北商中间高”(村南发展旅游,村北发展商贸,村中发展高效农业)的发展定位,一时间全村上下议论纷纷,引发思想波动。“五老”一方面积极正面宣传引导,一方面积极响应带头行动。他们亲自登门拜访,动员亲戚朋友配合工作。郑红喜、何金菊还创作了音乐快板,走上街头进行宣传,鼓励村民支持工作,唱好干群一台戏。

  近年来,农村的红白事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富裕起来的村民刚开始确实有展示富裕讲究排场的欲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这样的攀比已经成为严重的经济负担。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干部,谁也怕人家说“小气”,村规民约一时也行不通。刘风岐、刘海凌主动参与到红白理事会,并带头执行规定。在他们的带动下,讲排场比阔气的“顽症”在乔村得到了抑制。现在的乔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节俭的新风尚蔚然成风。

  农村发展的“稳压器”

  以文兴村聚民心。2019年,新的“两委”班子产生后,面对人心涣散的局面,乔村党支部、村委会提出了“以文兴村,以文聚心”的工作思路。在此背景下乔村文化艺术团应运而生,由“五老”工作室的郑红喜、何金菊负全责,先后成立了舞蹈组、乐器组、演唱组,有34人参加。乔村周五演唱会是乔村乃至周围社区的一道文化大餐,慕名来看戏的不乏十几里外的外村村民,乔村已经成为当地享有盛名的文化中心。村民王富海说:“文化活动推翻了麻将台,歌舞戏剧战胜了闲话摊。文化活动使村民的生活丰富多彩,村里的氛围越来越祥和”。戏剧爱好者张占奎说:“乔村的文化活动搞得好,在全市也是少有的,智谋团的人真是选对了,我为我们的乔村点赞。”

  讲好“故事”育村民。六十年代建502厂时,在乔村挖出的大型奴隶殉葬墓群是当时中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之一,曾轰动全国。乔村的传统文化——“麒麟采八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乔村祖祖辈辈逢年过节都要表演的传统节目。书法、绘画、根雕、剪纸,也是乔村村民的传统技艺。这些传统文化和村民自己的作品构成了本村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乔村历史上曾诞生过许多著名的英雄人物,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血染沙场的革命烈士和革命干部、战斗英雄,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通过“五老”的挖掘整理,村民们在曾经辉煌历史的教育激励下,用勤劳的双手继续谱写着乔村引以为豪的光荣历史。

  化解矛盾解心结。过去干群沟通不及时,矛盾在所难免,日积月累得不到解决,上访事件时有发生。“贤能智囊团”成立后,主动“揽瓷器”帮助干群化解矛盾。为了给村民提供说事议事的场所,乔村以“五老”工作室为依托,创建了村民说事厅,在村民说事厅内设有“意见箱”“投稿箱”和“读报便利箱”。利用老年人们爱扎堆聊天的习惯,由“五老”工作室积极引导,倾听村民心声,消化干群矛盾。去年以来,“五老”工作室共收集村民意见9条,化解矛盾9起。村民们深为感动地说,这几个老人真是村里的热心人,“五老”工作室是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服务治安促整改。一进乔村赫然映入眼帘有一个治安岗亭。这个岗亭,既是“两委”干部的轮流值班亭,又是老干部、老党员和群众志愿者组成的治安巡逻队及“五老”的日常工作室。平时由“五老”负责协调指导治安岗亭的工作。这里24小时有人值班,值班人员定期不定时在村里巡视,随时处置治安突发事件。巡逻队组建以来,发现安全隐患26个,“五老”协助整改和处置26个,逐渐形成了村内巡察全覆盖、工作无缝隙、服务零距离、管理无漏洞的村务工作新格局。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铁娃动情地说:“俗话说‘家有一老如同一宝’,我们村关工委的‘五老’真是全体村民的宝贝啊!”

  2022年底,乔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3万元。如今的乔村,是侯马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山西省文化示范村、平安山西建设村、全国文明村镇。乔村“南游北商中间高”的中远期发展规划已经形成,9项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一个集高效农业、商贸、旅游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向着渴望美好生活的村民款款走来。

  启示

  “五老”工作室汇聚银发力量,成员们精力充沛、忠诚不老,愿意将毕生的正能量无私释放出来,释放到关心下一代身上,释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通过乔村关工委“五老”工作调查,深刻感受到乔村关工委“五老”工作室一是拥有无形的感召力,是村民的“主心骨”“压舱石”;二是有天然的亲和力,待青少年为己出;三是有极强的说服力,他们的言传身教,是对学校和家长的有益补充;四是有执着的坚毅力,分析问题入情入理,解决问题耐心细致;五是有豁达的包容心,为年轻干部构筑起一道“防火墙”“拦洪坝”;六是有可贵的敬业精神,“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当有我”早已成为融入他们血液中的职业操守;七是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面对复杂棘手的大小事情都可以从容应对;八是有宽广的人脉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九是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让惠民政策在贯彻落实中真正做到优势最大化;十是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只为实现人生价值是“五老”的共同特点。

  结论

  关工委“五老”在农村大有可为,退休返乡干部是“五老”的最佳人选。干部们说,“五老”是无怨无悔无报酬,献智献力献余热。村民们说,关心下一代工作需要这样的贴心人,新农村建设需要这样的编外干部,经济发展需要这样的新型农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这样的灵魂指导。

  (作者系侯马市关工委主任)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