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真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一生热爱学习、坚持学习、善于学习,为我们树立了“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光辉典范。
学习传统文化 汲取智慧力量
彭真自幼聪明好学,在奶奶的支持和鼓励下,四五岁就跟着父亲学认字,但是由于家境贫寒,时常辍学,少年时接受的启蒙教育更多的是从更房听村民讲英雄好汉的故事,因而从小便知晓了要做好人、要学好不要学坏、要劳动不要懒惰等等是非观念。但同时他也懂得了没有文化的人一定没有出息的道理。
1916年,已满14岁的彭真终于能够利用农闲,在本家亲属傅英海在村里开办的私塾学习,接触到了《百家姓》《三字经》《五方元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儒家经典,阅读了《东莱博议》《水浒》《三国演义》等古籍名著,古代的、现代的、历史的、哲学的、文艺的,只要能借到的书,他都要设法阅读。对先生教授的重点课文,彭真都要背熟牢记,并与当时的社会联系起来加深认识,弄不懂、想不通的就请教先生,因而教书先生很看重彭真,经常给他讲一些民族英雄的故事,以激发他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有一次教书先生问彭真:“你长大后有什么打算?”彭真响亮地回答:“铲除不平,匡扶正义!”
后来,为了不影响家里人,彭真独自躲在自家院里喂牛的小窑洞里,点上一盏油灯看书。外出不论干什么活,他手里总是不忘带上书,当别人休息时,他便专心看书,就是在回家路上,也是边走路边看书,以致有次竟忽视了向不期而遇的一位姑父打招呼……
1920年,为了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偷懒,彭真请私塾先生写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了少年彭真朴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也因此将学习作为伴随一生不可或缺的习惯。
研读马列经典 坚定理想信念
1921年,胸怀“铲除不平、匡扶正义”大志的彭真,以优异成绩从曲沃县第二高小毕业,1922年9月考入省立一中读书。当时,贺昌等人在省立第一中学成立了青年学会。青年学会在学校附近的一座大庙里设置图书室,除四书五经外,还有马列主义的书籍。彭真经常在此阅读马列经典著作,并且联系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与大家一道分享学习心得,逐渐明确了革命理想。
1923年5月,彭真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经高君宇、李毓棠介绍转为中共党员,从此投身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开始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历程。
第二年,晋南临汾地区党组织创办了“新生报”和“新生社”,但其中很多青年对革命理论懂得并不多,思想比较混乱。太原党组织派彭真去做教育培训工作,彭真找来一箱子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对青年们说:“我们现在选择道路,不光是为咱们几个人,是要给山西广大青年选一条出路,选错了是要负责任的。”大家看了书后才如梦初醒,大多数人表示赞成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彭真用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年的初步尝试。
从这以后,彭真更加积极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养成了坚持读书读经典的好习惯,不管走到哪里都带着书,有空就学,有机会就写感悟,并用所学所悟向工农群众特别是青年宣传党的主张。
1929年5月,因叛徒出卖,彭真不幸被捕,关押在天津河北省第三监狱。1935年彭真出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托人买了许多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随身携带,认真钻研。在延安时期,彭真有机会读了大量毛泽东的著作,如《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他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如何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深深感悟到毛泽东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新中国成立后,彭真经常在北京和外地进行调研,每逢离京外出,总要带上必需的书籍、中央有关文件等。有一段时间,他还是用老办法把衣物和书籍混在一个箱子里,后来书越带越多,主要是增加了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方面的书,就专门用一个皮箱装书。再后来,他的警卫员李志玉看到用老办法带书难以满足首长的需要,就找木工师傅商量,专门做成了一个木质的便携式书架,平放着像一只大箱子,打开立起来就是一个小书架,虽然搬动时比较重,使用起来却很方便。这个书箱,彭真用了很多年,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它也是彭真同志热爱学习的最好见证。
点燃逆境之光 不忘修身立志
彭真同志一生75年党龄,其间有六年半的时间被关入国民党监狱,不幸在“文革”中又遭受迫害,九年深陷“囹圄”,三年放逐商洛山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入党六十多年,四分之一是在监狱里度过的”。即使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彭真也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学习。
在敌人监狱里,彭真与狱友们一道经过坚决斗争,争得读书看报的权利,趁机认真系统研究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书,后又根据狱中形势变化,设法将监狱秘密变成“共产主义大学”。彭真和狱中党支部按文化程度把政治犯分成政治、理论、文化、外文等班组,组织大家学习《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段》等马列经典著作。
1966年,彭真受到了错误的批判,最后被投进监狱。但他坚信党,坚信共产主义,仍在关心、思考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思考着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重新认真、系统地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与《列宁选集》。秦城监狱是不提供纸笔的,但是无纸无笔难不住彭真,他有自己的“创造”——将红红绿绿的牙粉袋和画报纸撕成一条条、一块块,在读书思考时,用嚼烂的米粒在书页重要段落粘上不同的条条块块,这样鼓起来的书籍足有三十余本。
学习给了彭真无穷的力量和勇气,无论遇到多大的磨难、多大的冤屈,都动摇不了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都泯灭不了他对真理的追求。对此,彭真回忆这段往事时也说“第一次真正系统学习马列和各种思想门派,是在国民党监狱;这是第二次难得的系统学习机会”。
学习使彭真对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为复出后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注入源头活水。
一生孜孜以求 永葆政治本色
学海无涯常读常新,诲人不倦垂裕后世。1988年,彭真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依然坚持学习不辍。在山东烟台,他组织身边工作人员和山东省委陪同视察的负责同志,每日坚持利用半天的时间一起学习《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列著作。彭真负责点题,解释重点,并反复强调联系实际和实际运用的问题。
时任山东省委书记苏毅由衷敬佩地对彭真说:“我跟你认识50多年了,你的特点就是一贯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接受新事物,又善于不断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你现在86岁了,还组织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彭真说:“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在新的时期、重要时期,我们都需要结合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见解。这样,我们常读常新,每读一遍都会有新体会。我们要坚持退休不退党,要老有所学,才能老有所为;有所学,有所为,才能老有所乐”。
除学习马克思主义外,彭真晚年还坚持自学英语。彭真对护士王雪梅说“你怎么学就怎么教我”。晚年的彭真视力听力下降,学习时需要戴上老花镜、助听器,而且需要把单词放大打印出来。90岁的老人像个小学生一样,自己复习自己学习,不会的单词用铅笔标上。当王雪梅问他为什么学英语时,彭真笑道:“我打算看原文的《共产党宣言》。”得知彭真想法后,王雪梅便把中英文《共产党宣言》都找到,和彭真一起学习。
1996年8月8日,彭真听到中央电视台报道,由中央档案馆整理、线装书局影印出版的《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将于1996年9月开始分史陆续发行。他立即让女儿傅彦设法购买一套。彭真不顾高龄有病,每天除了坚持看《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和文件,余下的时间都在看这部心爱的书籍。虽然很多时候只能躺在床上看,但只要身体能坚持得住,便拿起书就看。此时病中的彭真已不能写字,但仍不时用颤抖的左手抓住红蓝铅笔,在许多章节的文字旁画下了重点线,其中,仅在《旧唐书》第一、二两个分册上就有41个筒子页面上画了线道,占总页数的四分之一,彭真研读历史的顽强毅力和刻苦精神可见一斑。
彭真不仅自己刻苦学习,还勉励帮助身边人加强学习。他时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人要有精神支柱,人活着,精神的力量非常大。”
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启迪智慧,增长才干,砥砺奋进,彭真同志无疑给我们树立了爱学习的光辉榜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作者单位: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