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理解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2009-04-18 10:3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建设服务型政府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经常提到建设服务型政府,然而我们也常常发现,人们对什么是服务型政府,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在对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方式和程度等问题上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科学内涵,对于探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什么是服务型政府,人们往往将服务型政府与通常所说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混为一谈,甚至认为服务型政府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其实,两者之间有很大区别。以往所说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强调的是政府的性质,是相对于封建的、宗法的、专制的政府而言的,旨在说明政府到底为谁服务的问题;我们现在所说的服务型政府,强调的是政府的治理模式、是相对于管制型、刚性管理的权力型政府提出来的,属于柔性管理、责任政府的范畴,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讲话中所说:“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从实践中看,以往所说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政府形态和模式,政府充当了服务的绝对主体甚至唯一主体,逐步演变为“一大二公、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万能政府”。我们现在要建设的服务型政府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治理形态和模式。服务型政府所谓的“服务”更多强调的是有限的、基本的公共服务,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乃至服务领域以及服务标准的把握上都将着力点放在公共服务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服务型政府主要指公共服务型政府, 其核心工作是做好“公共”文章,即履行好公共权力,承担起公共责任,做好公共事务,维护好公共秩序,提供好公共产品和服务。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实践中,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既要重视具体操作层面的服务建设,又要重视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任务提出之后,各级政府都很重视具体操作层面的服务建设,并且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许多地方政府将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和各类大众性行政服务事项统统纳入“政务大厅”或“行政服务中心”,建立起了新的行政服务模式,通过集中服务部门和服务项目,简化和规范服务流程,优化服务机制,美化服务层面,改进服务作风,提高服务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为民、便民、利民的效果。
 诚然,建设服务型政府离不开具体服务内容和特定服务事项,但是,这些仅仅是具体操作层面的服务建设,要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那么如何进行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呢?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精神,扎扎实实进行法制建设和行政体制创新。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到位。
 围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为重点,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在基本服务公共体系的建设上,既要考虑增加公共服务的总量,如增加医院、学校的数量,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如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又需要着力优化公共服务的布局和结构,如着力解决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等方面的问题。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既要重视履行职能缺位的问题,又要注意履行职能越位的问题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需注意处理好发挥服务作用和发挥管理作用的辩证关系,既要注意解决“越位”现象,也要注意解决“缺位”现象。这就需要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出资人)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逐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善经济调节,切实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变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切实解决在经济管理职能上的“越位”问题;严格市场监管,推进公平准入,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切实解决社会管理职能上的“缺位”问题。同时,要着力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政府的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环境保护、文化教育等社会管理职能和劳动、就业、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职能。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既要重视政府主导型服务,又要注意引导社会和市场的参与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政府作为建设主体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须创造各种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公民获得更多、更好、可供选择的服务。新时期、新阶段,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必须改变政府的传统认识,政府不是包罗万象的“万能政府”和“无限责任政府”。
 从我国现阶段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来看,一方面,全社会公共需求主体不断扩大,公共需求数量和结构都呈全面快事增长之势;另一方面,公共服务成本高、效率低、质量差、数量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在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制和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公益类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而且要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逐步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和市场参与机制。
 四、建立服务型政府,既要重视政府服务投入,又要注意服务成本的控制现在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由于政府管理与服务中的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导致政府投入总量不小、成本过高、效益较低,没有达到政府投资集约化和投资效益最大化的目的。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投入产出意识,成本效益观念还比较淡薄;二是我们长期以来形成财政预算软约束的惯例,对财政支出的约束力十分有限,“钢没有用在刀刃上”、钱没有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三是由于财政监管制度的缺陷,对财政投入运行过程和运行效果的监督软弱无力,有时甚至监督缺失,从而造成资金使用效益打了折扣。
 因此,有必要把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引入政府管理,在政府管理与服务中,强化投入产出意识和成本效益观念;通过制度建设,依法加强对管理者的管理,积极探索政府管理和服务成本控制的标准化管理,逐步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抑制政府支出的过度增长甚至奢华侈靡现象,从而达到规范政府自身财政支出行为、降低政府维持性行政成本的目的。
 (来源:临汾日报 作者系临汾市人民政府秘书长 孔康民 )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