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风评议”切莫走入误区

2009-06-17 11:00: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有针对性地对一些窗口行业和涉及大众的部门进行行风评议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能够约束和规范某些公职人员的职务行为,使乱作为和不作为行为得到改善。公众对这些部门有了建议、监督和质询权,能够更充分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但由于一些部门的行风评议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过于注重形式,行风评议的负面效应也随之产生,有些部门还走入了误区,使行风评议逐步成了部门不作为的借口。 

进行行风评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它是更为严格的工作要求和职责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是否依法依规行政与服务,是否有效地制止了乱作为;二是是否克服了不作为的倾向,依法依规办事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打折扣或不作为问题;三是是否解决了效率问题,是否存在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病。考核一个部门的行风标准也应该是:是否依法办事,是否存在乱作为现象;是否依法作为,有没有失职、渎职行为;服务的效率高不高,是否能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让民众顺利办事。 

但现实中有些部门的行风评议却越来越走向不作为和低效率,他们推行行风评议注重的是单位和领导的面子,评判标准和原则不科学,缺乏可操作性,其评价的目标不是提高工作效率而是为了“不出事”。有些地方持“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放走一个”的态度,一有举报或有不同意见,均以“处理当事人”为原则,而不是分析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具体背景原因。这导致某些部门尤其是执法单位在依法行政的过程中变得畏畏缩缩,不敢坚持原则,不敢坚持公平正义,而是一味的躲避或“退让”、“和稀泥”,宁可为了自身安全选择不作为,也不愿意冒风险多管事情,哪怕是分内之事也能躲就躲。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多做事不如少做事、不做事成了一种恶劣的风气。  

其实,行风评议的真正目的在于促使政府部门执法为民,依法从政,主动作为,善于作为,从而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但当其成为一个行业部门不作为的借口,把牺牲原则与公平作为换取自身形象筹码的时候,这种行风评议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在笔者看来,行风评议不能只从表象上去考核该部门有多少投诉,而应该综合考核其解决了多少问题,是否真正建立了必须的管理与服务机制,是否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是否建立起有利于和谐发展的科学管理机制。行风评议必须根据各单位实际,分清责任,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搞“作茧自缚”的举动,使行风评议走入不敢作为不愿作为的怪圈和死胡同。(王玉明)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