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基本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除了属于第二产业的印刷业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外,大部分文化行业都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文化产品结构不合理。许多文艺演出还是政府行为,缺少市场主体的自觉参与。广告公司产品大多为条幅、广告牌等低级产品,缺少大型的广告创意、高水平的活动策划等精品。大部分文艺作品处于“自我欣赏”阶段,商品转化率低。二是文化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市的文化产业在总体上缺乏竞争力,表现出经营单位规模小、基础差、种类散、点状分布明显,资金投入不足、经营人才缺乏、资源极度分散的特点,还没有形成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文化市场,没有形成一个产业群体。三是文化经营人才缺乏。目前在我市文化领域中,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往往缺乏企业规划能力,缺乏财务、营销和管理方面的知识,缺乏投资和风险管理的意识。文 化中介机构发展缓慢,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文化经纪人、制作人、策划人、代理人十分稀缺。
人们常说:地下文化看陕西,地上文化看山西”这句话,对于地处山西南部的临汾来说更是如此。立足现有的文化产业,发掘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兴的文化产业,壮大优势的文化产业,这应该是我们做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贯穿的一条基本主线。
首先,按照“你无我有”的原则,深入发掘特色文化产业。 民间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是一种“你无我有”的特色文化。我们要把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作为我市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通过做好优秀民俗民间文化的“普查、宣传、保护、传承”工作,从而推进民间民俗文化的繁荣大发展。
一是要加大对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大多是以口耳相传,师徒相授,由于现在的青年人缺乏学习民间文化的兴趣,致使许多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存在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危险。因此,各级文化部门应该把民间文化的普查、宣传和保护工作抓紧抓好,要利用好我市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民俗民间艺术馆,要利用好民间的力量保护、传承、弘扬传统特色文化,通过举办学习班、开设艺术学校,使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增强大家保护民间文化的积极性。
二是要加大对民间文艺演出团体的扶持力度。近年来,在我市涌现出的威风锣鼓、民间秧歌、翼城花鼓、金鼓乐、黄河风情百人唢呐、抬阁等一批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社火表演队伍,就是民间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对民间的这种行为,政府应予以积极的鼓励和扶持。一方面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推进各民间民俗演出团体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在信息咨询、参演参展、职称评定、成果评奖等方面给予民间团体和国有文化单位相应的待遇,从而提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促进更多的文化资源得到深度开发。
三是要鼓励民间能人和企业家创办民俗文化企业。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创立大型的综合性民俗文化产业集群,促进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规模化发展;要通过举办各种面向青年文艺工作者的赛事活动,多视角发现新秀,多渠道推出新人,建立起有利于优秀文化产品生产、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涌现的新机制;要通过举办一些大型的民俗文化节,把我市优秀的独具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逐步推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从而让临汾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临汾。
其次,按照“你有我新”的原则,努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崛起迅猛发展。但是,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大凡都有一定的发展定律,那就是“你有我新”,勇于创新。
作为晋南经济、文化的中心,我们临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文化底蕴丰厚,交通条件便利,城市框架拉大,煤焦铁主导产业拉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宣传经营两分开、坚守文化责任的前提下,坚持“三贴近”实际、生活、群众),市场需要什么、群众喜爱什么,就提供什么内容的文化产品。
要鼓励发展以休闲娱乐为主体的新兴文化产业,集中力量发展一批联锁经营、管理规范、健康向上的上规模、上档次的文化场馆、群艺馆、文化宫、网吧、健身中心等休闲娱乐场所,把我市的休闲文化娱乐业打造成传播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消费、提升人文素质的知名休闲文化品牌,从而拉动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以广告业等朝阳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要精心培育广告品牌,以品牌效应扩大市场效应,提升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扶持发展信息传媒业,创建以平阳广场为中心,以临汾移动、联通、电信、电脑城、新华书店等为依托,以网络书店、网络音像等为 内容的文化网络服务产业园。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使产业之间形成一条有机的产业链,促进企业间实行资本相互渗透,帮助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购等形式,实现资源重组,推动文化产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从而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第三,按照“你新我优”的原则,壮大做强优势文化产业。 近年来,在河南、陕西、山东、江浙等地盛行的“根祖文化”,带动了当地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原有的名山、名水、名城、文物古迹旅游增添了新的活力。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尧都——平阳,尧文化与根祖文化的完美融合,给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探寻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利用“尧文化工程”的独特性,在资源整合上要有“新突破”。着力打造“古帝尧庙华门景区、帝尧陵墓尧陵、浮山尧山森林公园、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古县蔺相如故里、安泽荀子文化园、隰县小西天明代佛庵、侯马新田古晋国遗址、襄汾丁村遗址”等十大强势文化产业园。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围绕临汾十大具有代表性的景点进一步搞好旅游推介活动,通过整合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扩大临汾对外的“美誉度”。
依托“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在提高知名度上要有“新思路”。以尧文化为代表的 黄河根祖文化、民俗文化和晋国文化等一系列文化遗产,在市场化的运作推广下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成为我市对外形象的一张名片享誉海内外。因此,要围绕尧文化和根祖文化继续深入地做好宣传推广,要通过举办世界性的寻根祭祖节,大量吸引海内外人士来此朝拜,让游客充分体会“家”的感觉,打造“精神家园”,从而扩大临汾对外的“知名度”。
借助“尧文化学”的历史源远,在产业开发上要有“新方法”。尧文化作为我们的优势文化品牌,当之无愧。因此,我们要围绕尧舜禹“平章百姓”、“协和万邦”所蕴涵的“和合文化”,联系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和合文化”上大做文章,大力支持和发展尧文化衍生产品,多渠道、多形式开发尧文化的戏剧、电影、电视剧等与之关联的工艺品、小吃、民俗活动等系列产品,从而扩大临汾对外的“和谐度”。
文化产业经营的是人气,是关注力,是与消费者的关系,是与消费者的情感交流。我们只有通过深入发掘地域民俗传统文化,做好特色文化产业;敢为人先引领休闲文化,做大新兴文化产业;强强联合壮大根祖文化,做强优势文化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放文化生产力,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努力把临汾建成具有晋南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尧都区副区长 张李平)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扎实推进临汾经济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
下一篇: 发挥检察职能 推进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