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队伍建设 振兴教育事业

2009-11-14 10:0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围绕“名师”下工夫,走出教师培养新路子。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带给我无尽思索。老区教育落后,最大的落后是缺乏“大师”。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培养和造就大师、名师。一是激活学习交流多股泉水。鼓励教师在岗或脱产学习,为其创造宽松学习环境。引深“顶岗支教”,鼓励县城教师下乡支教,乡村教师进城进修。积极“走出去”,确保每名教师每学年至少外出学习一次,骨干教师至少三次。实施“大教研”,各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教研交流活动,县城学校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公开课下乡活动。二是掀起教学竞赛多波浪潮。“九转丹砂牢拾取,管其精,只是寻常铁”。要大兴赛德、赛讲、赛成绩之风。年级组内要赛,学校内部要赛,兄弟学校间要赛,全县范围内要赛,全县露尖的要放到全市乃至全省去赛,就是要通过“赛”这个方式,赛出一大批师德标兵、教学新秀、模范教师,促使教坛明星脱颖而出。三是奏响奖励先进多重强音。要大张旗鼓地重奖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典型。特别是要重奖教学成绩优秀的一线教师,不仅教师节要表彰,工资还要上档;要奖励在新课程改革中作出贡献的教师;要奖励学生满意度高、社会反响好的教师;要奖励在校本教研、教学论文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教师。
围绕“名校长”下工夫,走出教学管理新路子。校长强则校强。第一,校长必须出身名师。忠于教学、精通教学应该是一个校长的起码素养。惟如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落到实处。唐城中学之所以崛起,主要是因为有元和平这个名师。他登上讲台是名师,立在台下是校长;他先是学科带头人,才是管理一把手。校长诞生于名师,就是要把类似元和平这样的名师提拔到学校领导岗位上来。第二,校长必须德才兼备。学校必须在有德之人的带领下,才能形成健康的团队文化,才可形成独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围绕“德”字,校长必须过教师直选、教代会推荐、局委会研究“三关”;围绕“才”字,校长必须过考察测评、笔试、面试“三关”。以“赛马”方式识别人、鉴别人、发现人,以“军功”标准选拔人、任用人、调整人,真正把名师中的精英选拔到校长岗位。第三,校长必须“能上能下”。
要让“能上能下”这条“鲶鱼”产生效应,根除“能上不能下”弊病。实行竞聘上岗,每届任期三年;实行目标管理,特别注重结果;实行校长负责制,赋予其办学自主权、人事聘任权、副校长提名权、中层干部任免权、经费使用权和教育教学管理权。任职期间出现重大问题给予解聘;当年考核成绩排同类学校末位者公开问责,连续两年排末位者给予解聘;任职期满,完成目标,考核优秀者予以续聘。
围绕“名校”下工夫,走出教育振兴新路子。名校是一个地区教育振兴的缩影。所谓名校,应该有影响力、有凝聚力、有特色、有良好声誉。要牢牢抓住“质量”这个兴校之基。人民满意与否关键看质量。义务教育要适应新课程标准,中考成绩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升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教育要顺应新高考潮流,要力争跨入全市山区县前三名;职业教育要抓住市场导向,对口升学考试成绩要逐年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力争100%。要牢牢抓住“特色”这个立校之本。面对“现在的孩子难管”新形势,要扎实推进学校特别是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多点儿特长多条出路”,要一如既往地抓好艺术类教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更多的农村孩子谋饭碗。要牢牢抓住“机制”这个活校之源。引入人才竞争机制。
将绩效工资与末位淘汰相结合,将成绩突出与公费进修相结合,将业绩一流与提拔任用相结合。稳定投入审计机制。经费落实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合理开支每一分钱。健全安全工作机制。要形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保障师生和学校安全。
(作者系安泽县教科局局长 赵峰)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