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强化员工瓦斯风险意识

2009-12-01 08:1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编者按 瓦斯爆炸事故是煤矿五大矿难之首,遏制它的发生是煤炭工业安全发展的当务之急。当前,全市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并非进入保险柜可以万事大吉。黑龙江省新兴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告诉我们,如果管理不到位,安全意识不强,大矿也会出事故。硬件设施是条件,防范意识是关键,安全之弦一刻也不能放松。本文作者出于对煤炭事业的责任感,积极谏言献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大力强化员工瓦斯风险意识的见解,很值得一读,敬请广大煤矿安全工作者讨论、参考。

瓦斯事故在煤矿各种灾害中,具有频率高、损失大的特征,是全世界公认的煤矿“第一杀手”。为了制服这一杀手,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我国在管理、装备、培训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装备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瓦斯爆炸事故还是时有发生,甚至在当前事故责任追究风暴下,瓦斯爆炸的历史依然在被续写。国家权威部门统计资料显示,60年来,我国煤矿共发生一次死亡上百人矿难25起,死亡3954人,其中瓦斯事故19起,死亡2586人。一次死亡百人以下煤矿重特大事故中,瓦斯爆炸也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尤其令人疑惑不解的是,遭受重创的煤矿当中不仅有综合素质相对低下的小型矿井,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生产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甚至是全国的先进企业。原因何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和动力。笔者之所以撰写此文,正是试图探究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点浅见,有助于煤矿瓦斯治理工作。
一、员工瓦斯意识不强是导致瓦斯爆炸的主要原因
事故综合原因论认为,危险因素+触发因素=事故,这是一条铁律。具体到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来讲,当某种突发因素造成工作空间瓦斯达到爆炸浓度使环境处在危险状态,如果同时又有明火产生,必然直接触发瓦斯爆炸。而当瓦斯超限时,只要不产生明火瓦斯爆炸事故也不会发生。这本来应当是我们防范瓦斯事故应当顺从的常理,但在现实中,却有人在瓦斯达到爆炸浓度的情况下,公然违章操作,产生明火,触发瓦斯,把包括自己在内的众多生命送上了不归之路。
通过对多起典型案例的分析不难看出,造成悲剧的触发因素表面在“火”,根本原因在“人”。保护生命是人的本能,可为什么当瓦斯这只“气老虎”已经发怒,还有人仍然去抚摸它的“屁股”,以致犯下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次错误”呢?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瓦斯意识淡薄,不能及时捕捉到瓦斯超限,甚至达到爆炸浓度的信息,必然会在没有意识到危险存在的情况下,糊里糊涂地违章产生火花点燃瓦斯,造成矿毁人亡的灾难。鉴此,要防范瓦斯爆炸事故,必须在继续加大治理瓦斯硬件建设的同时,着重强化员工瓦斯意识,这样就加长了瓦斯管理这一“木桶”上的“短板”,扣住了防范瓦斯爆炸事故的“命门”,必将大大提升瓦斯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员工瓦斯意识不强问题的原因分析
其次是培训教育方法的原因。瓦斯看不见,摸不着,“瓦斯”概念是抽象的,不易将其本质特征内化于员工大脑。一般地说,具体概念可以在学习中观察具体事物的同时加以定义。但在现行的培训教育中,由于方法单一、课件简单,以“应查”、“领证”为目的,员工对瓦斯概念的定义掌握往往是死记硬背、尚未理解,对瓦斯概念模糊不清,对瓦斯性质、危害、防止措施也就不可能牢固掌握。
再次是习惯性思维的原因。通过近年来瓦斯爆炸事故的原因分析,发现绝大多数煤矿重大瓦斯事故并不是都发生在人人警惕的高瓦斯区域,而往往是发生在容易忽视的低瓦斯区域,很多是突发事件(如地质条件影响局部瓦斯异常涌出,违章处理盲巷集聚瓦斯,突然停风瓦斯积聚,顶板大面积下压和垮落瓦斯大量涌出等),使得原来的低瓦斯区域转变为存在重大隐患的高瓦斯区域,由于员工平时没有形成可靠的瓦斯意识,就会因习惯性思维陷入误区,并在以下三方面表现出来:一是误认为低瓦斯矿井,长周期瓦斯不会超限,甚至长期停风,瓦斯也不可能超限,自然形不成瓦斯超限意识。二是高瓦斯矿井,长周期瓦斯处于超限临界状态,错误地认为瓦斯浓度距爆炸界限还有5倍安全系数,偶然超限也无所谓。三是装备越先进的矿井,以为瓦斯治理已经有了十分把握,因而放松了对瓦斯的警惕。由于习惯性思维的误导,以致于高瓦斯矿井出事,低瓦斯矿井也出事,装备相对先进的矿井也出事。
三、强化员工瓦斯意识的主要对策
另一方面,利用人的思维间接性特征来认识瓦斯。思维的间接性就是以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预见和推知事物发展的进程。例如,当人看到指示灯亮了,就知道有电了。认识瓦斯比认识电要困难,因为人们从小就对电的危害已经内化到自己的潜意识中,加之电的载体裸露的电线是可以看到的,但作为瓦斯的载体的空气却是人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对瓦斯的认识只有创新培训教育方法,在岗前和后续教育中,注意通过间接思维和间接刺激来弥补直接感知不到的缺陷。具体可以采取“看、听、测、探”四字法。“看”,我们从环境中获得大部分信息是通过眼睛传入大脑中。据研究,通过眼睛传入大脑的信息占人们所掌握信息的80%以上。人们认识瓦斯是从看到遇难矿工遗体和破坏的现场,对“瓦斯”在大脑里留下深深的印迹。安全培训教育时,必须摒弃从书本到书本的传统方法,通过反复观看警示事故案例科学教育片,生动再现当时事故场景,通过视觉上的强大冲击力,形成感官上的强烈震撼,在心灵深处受到深刻启迪。同时,井下采掘工作面如有冒水泡现象,可以间接地看到瓦斯涌出,在生活中使用的打火机看到的液体主要成分是甲烷,工人可以直观看到瓦斯,相信瓦斯的存在。“听”,对人们来说,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安全培训教育时,应有模拟瓦斯爆炸实验课,让学员听到瓦斯爆炸声,另外,有的煤矿常可以听到瓦斯从顶板、煤壁裂隙涌出的“嘶嘶”声。如果能组织工人现场倾听,也可以大大加深他们头脑中瓦斯这个气老虎的印迹。“测”,瓦斯虽然是“无形”气体,但可以通过专门仪器检测出来。1815年,英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瓦斯检测仪器,即瓦斯检定灯,利用瓦斯在火焰上燃烧,形成淡蓝色的第二火焰,证明瓦斯存在,再根据火焰的高低来推测瓦斯浓度。上世纪30年代,日本发明了光干涉瓦斯检定器,一直沿用至今。现在煤矿瓦斯监控技术已经现代化,形成24小时连续监测。在培训或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让工人们直接观察监测、监控数据,也是加大“刺激”的一种有效而便捷的方式。“探”,影响瓦斯异常涌出和积聚的主要因素是煤层原始瓦斯含量。实践中,我们在工作面前方和两侧打钻孔,通过检测新打钻孔内瓦斯浓度变化,能够发现煤层瓦斯原始含量存在分界明显的“块段”和“条带”富集区。如钻孔瓦斯浓度超过10%,说明已经进入“瓦斯异常涌出区”,这同样是强化瓦斯意识的有效方法。通过以上方法使工作人员真切感受到危险的存在,养成遵章作业的习惯,达到安全生产之目的。
煤矿集中化生产是我国煤矿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少国有重点矿往往是一矿、一井、一面生产,开采强度日渐增大,开采深度逐年加深,单井产量迅速提高,由于煤炭与瓦斯同生共存,必然带来瓦斯集中涌出,瓦斯积聚的突发事件也在发生变化,一旦发生事故,即出现群死群伤的特别重大事故,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强化员工瓦斯意识就显得愈加重要和紧迫。(作者:任兴平)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