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农村文化要以人为本,重人论,重道德,不断强化农村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团结人,培养人,尊重人,引导人的思想理念,充分发挥农村人才荟萃的优势,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做农村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归宿点,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原本,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这是农村文化的基调。这些思想理念和文化精神对于人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支配作用,农村工作用文化的传统精神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对于减少和避免农村家族之间的矛盾冲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弘扬农村文化,要主张自强不息,勤奋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的拼搏精神,充分发挥农村整合社会力量的作用,动员和组织人与人,户与户,父与子,兄与弟,姐与妹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实现农村文化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为建设强盛、富裕、现代化的新农村贡献力量。自强不息,意思就是天体的运行是刚健有力,生生不息,人的活动也应该是效法天体,应该刚健有力,自强不息;志比精金,心如坚石,沧海可填,大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每个人都要有伟大理想,远大志向,并为实现自己的理念、志向奋斗终身。正因为农村男儿具有这种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才使中国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文化精神一直鼓舞着农村男女不懈奋斗,净化自己,充实自己,表现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农村工作要引势利导,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的亲和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村儿女的积极性,使其投入到经济建设之中,把自己的智能发挥到极致,农村文化的伟大复兴就大有希望。
弘扬农村文化,追求和谐的“和合”思想,实现农村工作有效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社会各界的和谐,形成最广泛的团结的工作目标。农村文化中“和”的思想根深蒂固,人常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作为哲学范畴,是指对全面的统一,中庸之道。“和实生物”只有“和”万物才能生长,天下才能太平,农村才能兴旺。农村传统文化主张“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和”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而又彼此不冲突。作为农村传统道德的价值取向,从“和为贵”的贵和精神中体现了农村儿女求同存异,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和衷共济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农村儿女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历经磨难而薪火相传。“和”的思想是构造农村全面和谐的手段,是促进人与人,户与户,家族之间人们的和谐相处的思想文化基础。只有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实现“和衷共济”的价值取向,“政通人和”的目标追求。
弘扬农村文化,要有尊重、博爱、诚信、包容的道德精神,正确处理好农村、人与人、户与户、父与子、兄与弟、姐与妹、家族与家族、村内与村外亲朋好友关系等等,求同存异,以正视、承认并尊重差别存在为前提,进而通过不同要素的不同力量之间的整合,实现农村各界、各方面之间的尊重、理解、沟通与合作,实现农民自治,整合社会力量,巩固基础,扩大参与,促进民主,强化管理,建设文明的执政方略。特别是在关键的2010年里,加强农村儿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自觉履行义利兼顾,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继承者、接班人。(张伟 乔茂义 唐雄飞)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
下一篇: 充分发挥地税文化建设在税收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