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临汾发展难题要求选择统筹城乡发展。临汾是历史悠久的古都,是文化灿烂的名城,是资源丰富的沃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经济总量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二,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市经济总量较大,但人均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较低,不同程度地存在发展不科学、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如煤焦铁独大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安全责任事故多、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民生欠账多的问题,特别是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水平滞后,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问题,都是临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这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如果单靠加大城镇投入水平、加快城镇发展速度、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只会事半功倍。城乡产业不一体化,就不能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城乡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城乡规划、建设不一体化,就会出现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难以实现城乡互动发展、整体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不一体化,就不能满足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的要求,实现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和困难农民住房保障全覆盖;城乡社会管理不一体化,就不能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就业制度,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体系,不能引导和鼓励农业人口有条件、有秩序转为城镇非农业人口,实现城乡管理资源的优化重组。要破解这些难题,唯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选择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次,顺应人民意愿、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选择统筹城乡发展。共建美好家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改革开放31年来,临汾同全国一样,经济发展成绩斐然,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必须承认,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县域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分享到的改革开放成果差别很大。仅就城乡差别来说,改革开放最初几年的农村改革使得农民个人、农村集体同城市市民和国家一样受益,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政府的注意力也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改革不断推进的结果,使得掌握着多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源的城市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生活质量逐步得到提升,而在农村,只有少数富裕起来的农民通过“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形式,开办了乡镇企业,实现了生活水平的质的提升,多数不甘贫穷的农民,除了拼命在土里刨食外,外出打工几乎成了他们提升生活水准的唯一途径,而长期存在着的工农产品剪刀差和金融产品天然具有的嫌贫爱富的特性,使得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之路更加艰难。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尽管党和政府通过废除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种粮直补、农资补贴、家电下乡、社保全覆盖等举措,使得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总地来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仍十分明显,共建共享的意愿仍是不懈追求的理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现在,时间已经过半,任务依然艰巨。按现在的发展势头,到2020年在城镇建成小康社会,应该没有悬念,严重的问题是在农村。因为,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不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级领导都习惯性地向城市倾斜,然后才是县城、农村,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就很难顾及到农村了。但是,如果没有农业的振兴、农民的富裕和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为了顺应人民意愿,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我们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选择统筹城乡发展。
再次,建立健全科学发展长效机制、实现临汾科学发展必须选择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健全科学发展长效机制、实现临汾科学发展,必须从临汾的实际出发,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而临汾最大的实际就是农村人口多、城市化水平低。我们要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环境优美的总体目标,绕不开的首先是这个最大的实际。不论是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是转变发展方式;不论是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是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不论是建设基础设施,还是综合治理环境;不论是提升安全生产水平,还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不能绕开农村。这一现实要求我们在重点围绕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建立健全临汾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临汾科学发展时,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选择统筹城乡发展。 (刘水群 作者系市委党校讲师)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浅析
下一篇: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