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改善民生,只有做到“三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更加自觉地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民情,掌握民意,抓住民生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民生问题既有宏观方面的问题,也有微观方面的问题,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扑朔迷离,错综复杂。要掌握实情并非是件易事,而要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例如,大家最关心的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就业难等方面的问题,虽然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些政策或办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是为何?其中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这些问题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都不肯退让,有的明舍暗保,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部门反复地深入到群众中去,真心、真意、真情地和群众在一起研讨,方能提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政策或办法,以更有成效地解决民生问题。
其二,改善民生,只有做到“三真”,才能设身处地地为民众排忧解难,把小事当成大事来办。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交谈时说:我每天要看价格表,甚至细到今天粳米一斤多少钱,籼米一斤多少钱,面粉一斤多少钱,猪肉、牛肉、蔬菜我一一都要看,我知道价格连着人民的生活。解决价格问题,在中国最重要的是管好两条:第一,是要使货币发行适度;第二,要保证农业的丰收。”这就是把小事当成大事办的典范。而有些领导者只顾“大事”不顾小事。其实“小事”也是“大事”。正像有些人说的:关系到民生问题的油盐酱醋茶都是大事。的确是这样。例如笔者切身体会到的冬季取暖问题,蔬菜价格高贵的问题,似乎都是小事,但对一个家庭来说,确实是件大事。各级政府和领导都应真心、真意、真情地来关注这些问题。
其三,改善民生,只有做到“三真”,才能把群众意见当成“宝”,真诚地听取群众意见。有针对性地解决民生问题。须知,群众提出的意见和要求,许多是我们在会上听不到的,在文件中看不到的,那些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重大决策无不来源于群众。听取群众的意见,就要真心、真意、真情地听,全面地听,不能只听顺耳的不听逆耳的。要闻过则喜,不要闻过则怒。这样才能消除群众的顾虑,广开言路,听到真实的有利于改进工作和决策的意见。
其四,改善民生,只有做到“三真”,才能使党群、政群关系更加融洽起来。党政机关为群众办实事,群众为党政机关献良策,这样就没有攻不下的难关,战不胜的困难,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三真”是从哪里来的呢?是领导者头脑中固有的吗?不是的。是从学习和实践中来的。是由党性原则和群众观点强不强决定的。一个好的领导干部,必定是一个党性原则强,真心、真意、真情关心民众疾苦的、为改善民生做出贡献的干部。(张同廷)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企业创新循环发展之我见
下一篇: 乡镇干部能力提升途径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