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足优势,科学决策
二、找准差距,对症下药
改革开放以来,永和县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客观地讲,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发展基础薄弱,潜在的优势至今难以发挥,脱贫致富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绿色种植资源优势还没有培育成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尚未形成。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区域小气候使这里盛产的红枣、核桃、小杂粮、野生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品质上乘,闻名遐迩。尤其是永和红枣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以核小、皮薄、肉厚、天然无虫、无公害、无污染而久负盛名,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有机红枣产品认证,是全国无虫红枣第一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红枣之乡”称号。红枣、核桃、小杂粮、中药材的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但从量和质上都还没有形成大的产业支柱。
(二)旅游资源没有深入开发,蕴含的潜力没有被挖掘。
永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独具魅力。黄河流经永和县境68公里,呈现奇特的“S”形乾坤湾,她将八卦文化汇于一炉,将黄河文明聚集在一起,将中华哲学集于一身,是黄河赐予人类的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乾坤湾资源群作为永和八大旅游资源群的核心资源,位于全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晋陕大峡谷之中,是九曲黄河的核心景区。另外,县境内有新、旧石器遗址,有商周墓葬遗址,汉代城堡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期的石斧、陶片,商周的青铜器、唐代的石佛头像、宋代的瓷枕等多件珍贵文物被国家、省博物馆珍藏,楼山龙王庙、县城文庙大成殿为元代建筑,全国罕见。但由于地方经济的落后,旅游开发投入有限,致使旅游业发展缓慢,蕴含巨大的旅游潜力未挖掘出来。
(三)城镇化建设步伐缓慢,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大力推进城镇化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振兴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然而,从永和县的城镇化建设来看,目前还处于初级建设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城镇化率只有32.4%,比全国低13.3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2.7个百分点。
三、绿色为体,特色发展
(一)依托绿色生态资源,壮大特色农业。
发展绿色产品,可以促进传统农业直接向生态农业跨越。永和县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提供了优势资源。一是要紧紧围绕生态强县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先进技术和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对产品和环境的污染及不良影响,建立红枣、核桃、小杂粮、中药材四大生产基地。二是建立完善包括产品开发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在内的绿色生产体系,使产品远离污染,无毒、无公害,成为绿色有机产品。三是通过大力开展“绿色行动”,造林绿化、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大力扶持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企业技改扩能,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并积极引进带动能力强、发展后劲足、市场前景好的龙头加工企业进驻永和。
(二)依托独特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
永和旅游资源人文与自然兼备,资源的互补性很强,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精心打造红色经典、沿黄经典等六条精品线路,以及黄河乾坤湾和红军东征纪念馆被列为全市十大景点的大好机遇,积极打造“一馆一湾”(东征纪念馆、黄河乾坤湾)两大旅游品牌,加大“一山一关”(楼山、永和关)建设力度,培育开发以黄河乾坤湾为主的黄河风情游,以红军东征纪念馆为主的红色革命遗址游,以楼山、双锁山、望海寺等为主的古文化遗址游,以红枣、核桃等农副产品采摘为主的绿色生态游,进一步引入建设资本,在完善设施上下工夫,进一步加大品牌宣传和营销力度,不断扩大永和“黄河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打造特色山城。
城镇化并不是简单地将农民变成市民的过程,而是将城乡资源进行有效统筹,实现双方互动发展的一个过程,从而实现生产资料利用率的最大化,最终实现城乡的共同富裕。我们在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的基础上,必须借助国家、省、市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机遇,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益管理,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举措,加大投入,强化监管,以促使城镇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对外形象不断提升,在“特色”上下工夫,在“秀美”上做文章,打造“大县城+中心村”的特色山城。
(作者 永和县县长 梁秀娟)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侯马市农委反腐倡廉营造氛围
下一篇: 营造阳光选人用人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