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1-09-10 10:08: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近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大力开发旅游、苹果、生态产业,产业规模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品牌显示度,进入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型跨越发展阶段。但是项目的产业化开发遇到了文化深度融合提升的瓶颈,产业发展缺乏文化支持,没有厚重感,缺乏可持续性。文化资源丰富型贫困县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和切入点如何,应成为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的重大课题。文化产业发展包括文化产业的自身繁荣和文化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而后者应是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走文化引领产业发展进而实现“双赢”之路。我们吉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上逐步探索“文化自醒”到“文化自觉”再到“文化自信”的嬗变之路。
文化自醒——把文化作为一种战略资源。
吉县地处吕梁山南端、黄河岸畔,全县总面积1777平方公里,辖3镇5乡,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我县的基本县情是基础差、底子薄、经济比较落后,但是优势独特、特色鲜明、潜力巨大。我县最具影响的是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黄河壶口瀑布,最具优势的是45%的森林覆盖率,最具特色的是30万亩优质苹果已成为中国最佳苹果栽培基地。最具潜力的是238平方公里、100亿吨的煤炭储量及1000亿立方的煤层气资源。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2.31亿元,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这是我们的显性资源。但最为宝贵的是我们有壶口瀑布、克难坡、人祖山三个各具特色和蕴涵丰富文化基因的文化旅游景点,最具价值的是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可以以这些隐性文化资源为灵魂全力打造以黄河文化为主旨的壶口瀑布、以统战文化为精髓的克难坡遗址、以人祖文化为灵魂的人祖山景区,形成文化产业聚集区。
近年来,经过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初显端倪,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文化开发传播、特色旅游开发等文化服务业逐步壮大。截止目前,全县有国家地质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大型文化广场1个,新农村建设文化休闲广场10个,乡镇文化站8个,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1个,活跃的群众性文艺组织10个,代表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壶口唢呐演出团队受邀参加上海世博会、北京农博会、西安园艺博览会。我们举办的中国(山西)黄河文化旅游节、“好运吉县走进北京”系列文化宣传活动影响深远,我县获誉“全省文化建设示范县”称号,在杭州举办的2010年国际旅游论坛上,我县被评为“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旅游县”。今年5月,我们组团参加了深圳文博会,充分展示吉县特色文化产品和优势文化项目,并与香港佳记集团等签约6.2亿元的文化开发项目,目前艺术苹果、人祖山文化旅游等项目全部落地实施。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文化资源以及立足于文化资源的有益探索。
文化自觉——分析吉县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及优势。
制约全县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思想认识缺位。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点多面广线长的产业。其投入性大,见效周期长等规律特点,决定了有些文化决策部门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考虑的多,投入的少,特别是一些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政治敏锐性,缺乏工作主动性,缺乏做好文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文化建设,没有重视就没有投入。二是文化基础薄弱。吉县是财政补差县,财力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没有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影剧院,乡镇文化站运转不畅,文化艺术人才匮乏,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度低,图书馆藏书陈旧,博物馆尚属盲点。吉县深厚的黄河文化、人祖文化发掘保护力度不够。比如人祖山祭乐鼓谱为国内孤本,但懂该乐谱的仅有7位7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传承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三是文化与产业融合度不深。我县文化底蕴深厚,既有2万年以前农耕文明,又有代表民族精神的黄河文化,还有体现地域特色的黄土风情,但这些文化元素并没有充分根植到我县的旅游、苹果、生态等主导产业中,如壶口、管头山、人祖山只是自然景观,而缺乏文化演绎,虽然保持了景观原始古朴风貌,但缺乏文化的灵魂终究难以留住客人,游客的旅游体验、参与度不足。比如苹果产业,虽享有“中华名果”的美誉,但是黄河文化包装、文化元素注入还是不足,没有取得品牌的溢价效应。
吉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一是交通优势。吉县交通方便,出行快捷,国道209线和309线在这里汇合,东西可以沟通秦晋,连接西北,南北可以纵深吕梁,穿越河津。现在沿黄高速已经启动,临吉高速即将竣工通车,临汾至壶口将由3个半小时的车程缩为1个小时,制约文化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将被打破,这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资源优势。吉县历史悠久,从2600多年前就有建制。吉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境内的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有壶口瀑布、克难坡、人祖山,还有风光秀丽的管头山,有北魏摩崖石刻,有旧石器时代的柿子滩文化遗址等。三是后发优势。我县文化产业发展虽然起点较低,但却具备后发优势,发展空间非常大,我们在发展战略定位上,把旅游、苹果、生态作为优先发展的方向,而这些产业特别是旅游具备非常好的文化链接空间,是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吉县三产业比例较为合理,工业依赖性弱,转型容易,不会产生资源型地区GDP路径依赖,这些都会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文化自信——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文化建设没有重点就没有突破,我们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发展的路径,促进我县转型跨越。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我县作为旅游名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紧紧扭住壶口旅游这一核心不放松,要以壶口旅游为龙头带动克难坡、人祖山、管头山、蔡家川等旅游景点的开发,在形成大的旅游圈和旅游格局上下力气,做文章。一是做好旅游景点的文化定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壶口是母亲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黄河壶口“忍辱负重、勇往直前”的气慨就是中华民族的绵延不绝、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山西是抗战时期的桥头堡,而克难坡正是国共合作时期的中枢站;柿子滩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是早期人类繁衍生息所在地之一,居中国2001年十大考古之首;人祖山是人类婚育文化的发源地,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一万年祖源在吉县。二是做好景区文化设施建设。当前重要的是强化壶口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持壶口景区原汁原味风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做好与之配套的水、电、路建设,景区绿化美化建设,星级宾馆等设施建设,使之与国家级风景区相匹配。同时完善景点布局,比如:在瀑布上方安装射灯,从不同角度映照壶口,让人们观看夜色下壶口,月色下的壶口,也可布置大型背景音乐,连续播放钢琴协秦曲——《黄河》,让人们在欣赏壶口美景的同时,感受黄河文化的熏陶。条件成熟时,可筹建黄河壶口文化园、壶口博物院,建设中国石器时期文化博物馆等。同时开发布艺、根雕、奇石、字画等黄河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三是举办大型文化演艺活动。去年我县将举办以“展黄河风采、扬壶口精神”为主题的中国(山西)黄河壶口文化艺术节,期间举办了“秦晋之好”经济发展论坛、晋陕两省文艺大联欢、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历史陈列馆开馆仪式等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黄河壶口文化艺术节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今后可适时举办“中华吟诗会”、“壶口演唱会”等,也可在壶口搭建大型文化演艺中心,邀请国内著名导演编导如“宋城千古情”、“印像刘三姐”等大型动感文艺节目,连续演出,进一步挽留客人。
大力发展文化休闲业。一是发展创意果业,提出苹果文化概念。我县苹果面积已近30万亩,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优质苹果之乡”,获“中华名果”称号。苹果是适合文化嫁接的产业,应大力开发展艺术苹果、保健苹果,如把壶口瀑布图案、吉祥用语等文化符号通过特殊工艺“印”在苹果上,生产创意艺术苹果。二是发展苹果生态观光园,形成规模性的果业旅游景观,可以开展赏花、快乐采摘游等。这方面我们已进行了探索偿试,据测算,通过艺术贴字和文化包装,每斤苹果可以增值0.5元,2010年全县共生产艺术苹果3000万斤,仅此一项就可为农民增收1500万元。三是发展“农”字牌休闲业。在果园建立农家乐、农家饮食、农家土坑等“农”字型设施,使旅客身心放松,回归田园。在景区建设克难坡风情名城、黄河人家,壶口农庄,也可在交通便捷的城镇沿线开建农业观光园,在管头山等地建设休闲度假村,大力发展山水休闲游、自然风光游。
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措施就没有效果,需统筹安排、整体推进。一是做好规划。要制定《吉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吉县旅游业发展规划》,规划制定起点要高、标准要高,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二是政策支持。根据中央、省、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意见,结合实际,成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公司,降低准入门槛,引导民营企业、社会力量办文化,并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出台优惠政策,创造文化产业发展外部环境。三是项目拉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发展领域,支持文化企业支持文化项目工程,对大型文化产业工程实行政府贴息或资金引导。四是交流合作。要进一步打造壶口唢呐文化品牌,逐步把壶口唢呐推向全国,推出国门,同时与省内外大型演出集团联姻,邀请他们到壶口景区演出,达成合作意向,拉长我县文化产业发展链条。

(作者系吉县县委书记)
 
毛益民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