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结构调整到以现代多元产业体系构建,十年来,临汾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发生的深刻变化,是以资源型经济为主导的临汾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十年探索,更是临汾431万人民在两届市委班子领导下持之以恒、与时俱进,不断体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
1999年,按照全省调产会议的要求,临汾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理念和方式的转变
临汾资源丰富,以煤、焦、铁等资源为主导的产业形成,有其优越的资源禀赋的现实基础。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不能脱离这个基础、放弃这个优势,否则,就无法在区域经济分工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发挥自身的优势。所以,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及新兴产业的培育必须立足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人文特点等现实基础和条件。因此,临汾沿着改造以煤、焦、铁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两条路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改变过去那种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发展方式。是一个用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不断对资源型经济注入新的发展活力的过程,也是资源型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重大转变的过程。
十年来,临汾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发展理念和方式上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关小上大、总量控制”、“发挥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兼并重组、资源整合”、“传统产业新型化、循环化、优势产业规模化和新兴产业高端化”等一系列反映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词、理念和举措,开始出现在临汾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各项调产措施中,临汾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从多小散乱到规模发展、从结构单一到产业多元、从初级加工到高端延伸,从粗放式发展到集约化发展、从资源依赖到发挥资源优势等一系列地深刻转变。
这些转变所印证地,就是用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转变资源型经济的发展方式,丰富它的内涵,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使资源型经济实现涅槃重生,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临汾现代产业体系的十年演化
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临汾对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开始了以“平川抓精品、山区抓特色”为思路的农业结构调整,向现代农业的演变;以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向传统产业新型化、优势产业规模化和新兴产业高端化的演变;以旅游和市场建设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提速发展,向以旅游和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演变,并逐步形成目前以煤焦、钢铁、电力、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8大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多元产业体系。
农业方面:2001年,按照“平川抓精品、山区抓特色”的思路,临汾开始大力发展精品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抓住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反哺,大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再通过一系列中介组织把农业产品链条、产业链条、资本链条与市场对接,来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十年来,围绕着基地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农业合作组织、农业品牌、农产品市场流通等重点,先后启动了平川“12l”工程、“331”基地工程、农业产业化“161”工程、畜牧业的“356”工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8821工程”、粮食增产工程、标准化园区建设工程、“393”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和4个百万亩示范基地工程,推动临汾现代农业的发展。
工业方面:工业结构调整是临汾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十年来,对以煤、焦、铁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和新兴资源型产业的调整思路,主要是按照以下几条路径演变:一是以关小上大、基地建设为目标,实现规模化发展;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兴产业;三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由初级加工向高端化发展,提升资源型产品的附加值;四是以园区为载体,发展循环经济。
2001年,对以煤、焦、铁等传统产业采取总量控制的原则,着重解决多小散乱、发展机焦和淘汰小铁炉,使冶金向高档次、多品种的方向发展;对以铸造、化工、新型建材为主的新兴产业大力培育。2002年,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成功实现了“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焦炭、化工、铸造三大基地初步形成,传统产业的规模化效应开始凸显。2003,把产业素质提升、延伸产业链条作为调产的着力点,铁-钢-材、煤-焦-化等四大产业链逐步形成。2004年,率先在全省进行煤炭专项整治,将煤矿压缩到350座左右,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明显。2005年,制订了“四大优势产业三年推进计划(2005-2007)”,着重对焦化、电力、金属材料及制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和医药6个产业进行推进。同年,《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以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2006年,把电力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开始构建以做大做强煤、焦、冶金、电力、煤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2008年,针对矿难频发的情况,历史性地开始了煤矿国有化改革,使煤炭行业走上了兼并重组、资源整合的道路。
2009年,加快制定和实施全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把增强综合竞争优势作为煤炭、焦化、冶金、电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整合提升的目标。
2010年,多元化支柱产业加速生成。全市煤矿总数压减到129座,产能提高到1.07亿吨,单井生产能力平均达到83.3万吨。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圆满完成。焦化行业、冶金行业通过基地建设为目标,实现兼并重组和产业升级。电力产业装机容量达到330万千瓦,以煤电一体化为目标,实施变输煤为输电战略;装备制造产业朝着发展系统集成和整机装配的目标迈进。煤化工、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第三产业:对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立足于临汾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侯马“旱码头”和“大陆桥”的区位优势。最早是以市场建设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切入点。2008年,《临汾市2008-2010年服务业发展规划》开始把旅游和物流作为临汾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两个重点,在旅游和物流为重点的基础上,争先发展各类服务业,构建现代多元服务业体系。
临汾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景区开发、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和打响旅游品牌的主线进行。2001年,壶口被定为国家地质公园,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被评为全国4A级旅游景点。2003年,“中华根·黄河魂”为旅游主题的形象开始明确,先后举办“洪洞寻根祭祖节”、“尧庙根祖文化旅游月”等宣传推介活动。
2004年,实施旅游业的“三年振兴计划”,即“4131”工程。2006年,进一步明确“中华根·黄河魂·尧乡韵”的旅游主题。2008年,《临汾市2008-2010年服务业发展规划》,对旅游业重点实施“一带五区十点”建设。2010年,按照《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精品带动、“快旅慢游”战略,构建“一带五区一线十点”的旅游产业发展布局。
物流方面,主要是抓住我市被确定为国家交通枢纽城市的机遇和侯马被确定为全省五大物流中心园区的契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2010年,《临汾科学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构建以煤焦、钢铁、电力、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8大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特色经济明显、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制造业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结语通过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延伸产业链条等举措,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化效应不断凸显,产业素质不断提升。2011年,临汾开始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把规模化、技术创新、循环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培育等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过去十年调产的进一步深化、创新和超越。只有用这些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不断为资源型经济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才能使临汾转型发展走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科学发展的道路。
李唐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