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历史文化悠久、人类遗存丰富、民俗特色鲜明,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近年来,洪洞县委、县政府始终瞄准建设文化强县这一宏伟目标,深挖洪洞文化蕴含的特质和内涵,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人才队伍,不断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取得了一定成效。2009年,洪洞县跨入“山西省文化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行列,去年获“临汾市基层文化先进单位”、“全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殊荣。
一、近年来洪洞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建设的两翼。洪洞县文化建设的成就也突出表现在这两个方面。
文化产业的成就主要有两点:
一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促进旅游产业的大发展。近年来,我县依托“大槐树”这一得天独厚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倾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初步形成占地面积450亩、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的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达到了60万人次左右,旅游综合收入达5000余万元,全县文化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左右,门票近2000万元。
二是用好政策扶持战略,积极引导民间力量投身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们通过政策鼓励扶持,典型示范辐射,全县先后成立了以甘亭镇甘亭村芦金保为代表的威风锣鼓教练团、威风锣鼓队和金鼓乐队120支,从业人员达8000余人,年综合经济收入在1500万元以上。各种民间艺术行业达30余种。据初步统计,有2万余人投身在文化产业中,去年文化产业占到全县GDP比重的0.65%以上,成为了洪洞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文化事业方面的成就主要有五点:
一是建设发展文化阵地,为繁荣文化事业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二是培育壮大人才队伍,为繁荣文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开展普及群众文化活动,为繁荣文化事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四是分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繁荣文化事业的体制机制;五是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拓宽繁荣文化事业的渠道。
二、在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第一,领导重视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坚强组织保障。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始终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完善由书记、县长挂帅,分管领导协调,职能部门主抓,县、乡、村三级共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对全县文化事业发展强有力的领导。
第二,保障投入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必备物质基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力量捐资为辅助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确保了文化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加强监管是确保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为确保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我们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打击和预防并举,规范和繁荣共图,有效地净化了全县娱乐服务场所,规范了文化市场秩序,使洪洞文化建设步入井然有序、繁荣健康的发展轨道。
第四,服务人民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内在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极大地促进了我县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
三、对现阶段洪洞文化发展的再认识。
我县的文化建设,纵向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区和省、市相比,文化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还很多。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还不够,没有真正形成合力,需要在做大文化、拓展旅游上下更大的力气和工夫。二是现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规模小、层次低、数量少,布局分散,整体实力弱,带动力不强,影响和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三是对地方历史传统的民族文化挖掘整理深度不够,文艺创作较为匮乏。四是文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五是文化单位人才匮乏、优秀专业人才奇缺,文艺精品创作力度不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促进洪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几点思考。
2011年即将过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指明了道路。我们要紧紧抓住建设“文化强县”这个核心,围绕精心打造“大槐树”这个品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集中精力,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继续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意见和措施,按照“改得了,改得活”的原则,进一步修订改革方案,完善各项改革措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细化,促进全县文化的大发展。
二是开拓创新,认真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建设文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发展一批强势文化企业,培植一批文化产业优势项目群,对文化产业特色项目和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加大对洪洞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挖掘,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域和规模,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
三是发挥优势,在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的结合上取得新突破。围绕做强华人大槐树、节庆大槐树、景观大槐树、休闲大槐树、人文大槐树“五个大槐树”,积极引导并大力扶持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重要景点景区的文化旅游开发,加强对洪洞独具魅力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发掘和研究,形成以民营资本为主体、多元化开发经营旅游文化产业的新格局,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培养人才,提高文化建设发展水平。我们将着重培养和壮大一批文化创作、经营、管理队伍,建立洪洞文化人才档案和信息库,配齐、配强、配优文化专干,培养农村专业和业余文艺队伍。同时,注重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加大文化产业创作、经营和管理等方面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快建立文化艺术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努力提高洪洞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全面繁荣洪洞文化事业。
(樊如荣 作者系洪洞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树立忧患意识 搞好正风肃纪
下一篇: 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