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历任吉县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充分挖掘优势资源潜力,一任接着一任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尤其是近年来,吉县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委提出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要求和思路,把加快发展苹果产业作为“一县一业”的核心来抓,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繁荣的主导产业来抓,作为推动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吉县的头等大事来抓,提出“抓苹果就是抓经济发展、抓农民增收、抓民生改善”,不断扩大苹果规模、提升苹果品质、拓展苹果市场、引深苹果加工,2011年,全县生产优质苹果16万吨,总产值达4亿元,果农人均苹果单项收入突破5000元,走出了一条探索山区县加快发展“一县一业”的特色之路。
一、探索加快发展“一县一业”的具体实践
(一)政策驱动,规划“一县一业”紧扣“实”字
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吉县在深入调研和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资源,开始发展苹果产业。30年来,无论领导班子如何变换,发展苹果产业,在吉县人的心中始终坚定如初。2011年省委提出在全省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对于吉县来说可谓是下了一场“及时雨”。吉县借势发力,在原有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省委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要求,完善出台了加快发展苹果产业的新政策新机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推动苹果生产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同时加大果农的财政补助、财政贴息、小额信贷等力度,切实解决果农在生产中投入资金有限的问题。近年来县财政投入补贴资金近千万元,先后荣获首届全国农博会苹果类唯一金奖、北京果品鉴评会头名金奖、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产品等22项奖项、12项认证,被中国果蔬产业品牌论坛组委会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荣获“中华名果”称号,被指定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特供水果,畅销国内各大城市,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
(二)典型示范,推广“一县一业”彰显“带”字
为调动全县农民种植苹果的积极性,吉县在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采取了典型引导、示范带动的办法。一是外出取经。多次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群众,赴省内外观摩果树种植、管理等典型,学习其先进经验,吸引成千上万群众投身果树种植、苹果生产,形成了农户、职工、集体、单位多层次、多渠道栽树建园发展苹果产业的热潮。二是就地培育。为进一步利用典型引导发展特色苹果产业,做大做强“一县一业”,实施了8大样板20个重点和“761”工程,即在全县8个乡镇分别建立一座50亩以上的精品样板示范果园,发展20个重点示范村,每个示范村苹果种植面积占到本村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从事苹果生产的农户占到本村总户数的60%以上、培养发展10名科技兴果带头人。三是“典型效用”凸显。通过多年的发展,该县的苹果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致富的第一产业,截至2011年底,该县苹果产业的发展达到了“四个80%”:全县超过80%的耕地栽植苹果,80%的村是“一村一品”苹果专业村,80%的农民是果农,农民收入的80%来自苹果。
(三)科技引领,发展“一县一业”突出“优”字
吉县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一县一业”的切入点,重点实施了“科技兴果战略”,依靠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在种植上不断推出新品种,在管理上不断实施新技术,在加快发展苹果产业上不断注入新活力。一是建立科技推广体系。全县成立了果业开发服务中心、果树研究所,各个乡镇设立了果树站,建立了果业合作社,完善了以县中心为技术辐射源、乡镇站为辐射链、村组为辐射点的科技推广网络体系。二是依靠科技提升果业标准化程度。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依靠科技实施果业标准化生产既是国内外市场的要求,也是吉县果业提升产业档次、进军国内著名品牌、走出中国迈向世界的必然趋势。该县分别于1996年和2000年先后推出了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规程和绿色食品苹果生产技术规程,近年来又推行“八改十配套”生产技术规程,对苹果疏花疏果套袋进行“计划生育”,利用铺反光膜等新技术,成功开发了富硒、富锌、富钙、SOD功能保健苹果,有效提高了吉县苹果产业的标准化程度。三是大力发展“畜-沼-果”生态模式。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以沼促畜、以沼养果,使苹果生产步入“植物生产-动物转化-沼气池(微生物)分解-苹果吸收-人类利用”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通过实施科技兴果战略,使该县业在优质化、精品化、标准化的进程中又迈出了一大步。
(四)延伸链条,壮大“一县一业”追求“长”字
吉县在壮大“一县一业”,发展苹果产业上,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果品加工转化能力。一是积极研制开发新产品。1996年研制开发了填补国内空白的苹果干白、干红、冰爽酒系列产品,获得1897年香港国际饮料品评会金奖、北京市场最受欢迎的产品和山西省优质产品称号。2011年又与山西老陈醋集团达成联合开发果蔬系列产品的合作意向,项目完成后形成年生产1万吨苹果汁、2000吨南瓜粉、2000吨红萝卜汁、1000吨果酒、2000吨果醋、200吨苹果脆片的能力。二是积极创优营销环境。为保证全县苹果营销市场的规范运行,建立良好的苹果销售秩序,为全县果农、果商创造良好宽松的营销环境,加快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发展,吉县每年都要组织开展苹果营销“绿色通道”专项行动,确保货畅其流,使吉县苹果营销呈现“千名客商八方来,万吨苹果出深山”的繁荣景象。三是逐步实现“四个转变”。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了由注重抓生产向注重流通转变,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由注重速度向注重效益转变,由注重行政干预向注重运用经济手段转变,切实维护了果农、果商的利益,不断壮大发展苹果产业。
(五)打造品牌,唱响“一县一业”体现“精”字
为了适应市场多样化、精品化的需求,该县在发展苹果产业上努力打造精品苹果,积极创造具有吉县特色的知名品牌。一是注重“会展经济”。近年来,该县多次参加农博会、农展会、展销会,并屡获大奖,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产品认证,中国食品市场名优品牌等等,先后在深圳、北京、太原等地成功举行了多场产品推介会,深受消费者青睐。二是注重“宣传效益”。为使“名牌”产品成为名牌商品,金奖苹果获得“金奖”效益,该县狠抓宣传促销,大到中央电视台、国际互联网,小到《临汾日报》等媒体上都作了宣传报道。1997年,借香港回归之机,在香港〈大公报〉上编发了特刊,对以苹果为主的吉县特色农产品进行了特别报道,进一步提高了吉县苹果的知名度。三是注重“增值贮藏”。为实现苹果季产年销,均衡上市,贮藏增值,该县先后建成现代化的冷藏库20多座,总储藏能力达到8万吨。同时,开辟销地“窗口”,积极扩大出口。在太原、北京、深圳、南宁、郑州等12个城市设立了直销窗口,年直销苹果约8万吨。同泰国、俄罗斯等果商建立了稳固的苹果出口业务关系,年出口苹果500多万公斤。
二、探索加快发展“一县一业”的几点启示
吉县长达30年种植苹果、发展苹果产业的实践和对加快发展“一县一业”的探索,引发了我们诸多思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启示一: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是加快发展“一县一业”的前提。发展“一县一业”必须围绕自身资源禀赋、生态条件、产业发展基础等,准确定位发展“一县一业”的产业项目,科学规划发展“一县一业”的产业方向,突出自身特色优势,走差别化发展道路。吉县根据自身的气候、海拔、光照、温差等自然条件及发展苹果产业的历史,在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苹果产业为其发展“一县一业”的重点项目,密切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一县一业”的相关要求,科学制定苹果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为加快发展“一县一业”奠定了基础。
启示二:合理引导、培育典型是加快发展“一县一业”的关键。在政府科学确定了“一县一业”发展项目和发展方向后,如何将政府的行为转化为广大群众的实践,是能否顺利实施并加快发展“一县一业”的关键。吉县采取“典型引导、示范带动”的办法,调动起全县人民种植苹果、发展苹果产业的热情。成功培育了样板示范果园、苹果示范村、兴果带头人,使广大群众在发展苹果产业前就看到了希望,增加了信心,积极主动地发展苹果产业。
启示三:科技支撑、对标一流是加快发展“一县一业”的动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可以说,没有科学的管理和高新技术的支撑,没有不断提升果业标准化程度的举措,就没有吉县“一县一业”的成功实践,也不会实现吉县苹果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格局。他们在苹果生产、加工、包装、贮运等环节,不断推出新规程、运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实施标准化管理,严格对标一流,加大“三品”认证力度,果农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信心一年比一年足,果商需求一年比一年大,实现总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启示四:注重宣传、打造精品是加快发展“一县一业”的重点。“没有打不响的品牌”,重点在宣传。多年来,吉县种植苹果始终没有忘记打造最具有吉县特色的苹果品牌,把宣传品牌作为发展苹果产业的重中之重来抓。不仅积极参加各种展销会、博览会,而且充分利用各级电视台、各种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不惜血本、不失时机地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同时,不断研发各种适应市场消费者需求的苹果新品种,如富硒、富锌、富钙、SOD功能等保健苹果,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吉县的党政一把手还多次在北京、太原等地帮助果农卖苹果,对宣传吉县苹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启示五:保效增值、富民惠民是加快发展“一县一业”的落脚点。省委、省政府之所以提出加快发展“一县一业”,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促进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和农民收入翻番,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苹果产业在吉县从上世纪80年代零散的普通种植,发展到现在成为全县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繁荣的主导产业,得益于始终把做强做大苹果产业,加快发展“一县一业”,作为富民惠民的总抓手,紧紧抓住不放,不断增加种植苹果产业规模,不断延伸苹果产业链条,实现苹果产业扩张增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民收入翻番。
临汾市委政策研究室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金融助推中小企业破解融资困境的对策建议
下一篇: 如何加快推进安泽农业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