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的生命力源于生活

2012-06-30 10:4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这几天,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爆荧屏,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它出乎意外地走红,带给我们深层次的思考。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节目制作的生活化,细致化。其收视率使许多大成本、大制作的影片汗颜。当下的文艺作品虽然数量众多,但许多艺术创作,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有时候甚至使观众愤怒。有的是胡乱造出来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有的完全是照搬国外影视剧,脱离了中国的客观实际;有的不是创作人员从生活中感悟的,而是在家中、饭桌上调侃出来的,与人民群众的思想精神格格不入;有的创作缺乏艺术雕琢的耐心,一味地追求经济价值,忽略艺术独创的追求,导致作品细节虚假,人物苍白,情节牵强。应当承认,不少文艺工作者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某种隔膜,与人民群众疏离,因此在原创力方面显得很匮乏,一些文艺工作者创作多年,仍然在从过往的生活经验中挖掘素材,而在面对当代生活时却表现出无力的状态。作为文艺工作者,不扩大生活视野是不行的。历史证明,真正伟大的作品都具有时代的广度和深度。
真正的文学作品还需要弘扬真善美,最原生态地贴近人的本性。好的文艺作品不是简单的历史记录、信息传递、情感交流,而是具有优美的文学本色的生存记忆,以文纪事、以文传情、以文言志、以文载道。这样的文艺作品,应当有对生活的敏感,艺术的敏锐,对生活、事物有深入的理解和发现。
这就需要文艺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之真,社会之真,更需要具备人的生命之真,生存欲望和生存状态之真,心灵历程和精神追求之真。我们希望更多地发表艺术地再现人的生命原色、关怀人的真实生存状态的作品,而不是扭曲、异化、甚至无视生命原色的作品。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往往会掩盖最真实的生命原色,而缺乏生命原色的记忆往往是失真的记忆,也是最容易失传的记忆。艺术不但是一种摆脱了物质和尘俗的表现形式,而且也是人生最高的精神享受境界。最自然的艺术才是最纯粹的艺术,艺术的真色是最自然的色泽,真水无香才是最高境界。要想达到艺术之树长青,离开真实再现、深入挖掘原生态生活,是难以实现的。
人民群众永远是文艺表现的主体,社会生活永远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文艺创作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自觉向实践学习,虚心向群众学习,才能获取创作素材和艺术灵感,才能激发澎湃的创作热情,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更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

(作者系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王富山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