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季的5月至8月,患手足口病的儿童逐渐增多。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夏季,手足口病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市传染病医院儿科主任陈永强说,手足口病并不可怕,只要预防治疗措施得当,大多数患儿愈后情况良好。
记者: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症状是什么?
陈永强: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主要是EV71、柯萨奇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或由手及污染物经口传播,传染性强,好发于夏秋季,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儿童之间相互感染易引起广泛传播。
患儿感染初期表现为低热、流涕、食欲下降等。
口腔黏膜出现小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同时皮肤也出现斑丘疹,以手足多见,很快转为小疱疹,2-3天后自行吸收,不留疤痕。大多数患儿愈后良好,部分可出现致死性脑病、肺出血和心肌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记者:手足口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陈永强: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内的整个消化道,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经口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增殖。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他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他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记者:如何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
陈永强: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要早期识别EV71感染重症病例需关注以下指标:
1、持续高热: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若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按年龄),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
4、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按年龄)、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5、外周血WBC计数升高:外周血WBC超过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mmol/L。
可疑神经系统受累的病例应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有条件的医院要尽早检查EV71病毒抗体,在EV71病毒感染早期,抗体即可出现阳性。对于抗体阳性的患儿要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压等,并及时记录,这是EV71感染重症病例甄别的关键点。
记者:怎样治疗手足口病?
陈永强:手足口病病情一般尚稳定,至今无有效的疫苗和特异性治疗手段。治疗主要是抗病毒及对症处理,加强护理和支持治疗。如果出现高热持续不降、具有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者应住院做脑脊液检查,及早确诊,及时治疗,降低死亡率。抗生素治疗本病无效,切不可滥用。
记者:手足口病能预防吗?
陈永强:预防手足口病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控制传染源,家庭成员一旦有人患手足口病,应立即将患者进行家庭隔离,至其临床症状消失。托幼机构和小学应加强晨检,对疑似患病的儿童进行观察隔离。二是切断传播途径,流行季节对托儿所等公共场所特别是日常用品、玩具、食具等及时消毒。同时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多的地方去,更不要到手足口病患者家串门。
另外还要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洁,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同时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被感染机会。此外,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免疫力。接触婴幼儿的家庭成员也要注意个人卫生手足口病传染性较强,几乎所有患者接触过的东西都可能成为传染源,尤其是患者的疱疹液、口水、飞沫、大便里面都可含有病毒。所以饭前便后洗手和开窗通风非常重要,在手足口病高发的时节最好少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地方。除了孩子的预防外,家长的预防也很必要。手足口病的主要发病对象是儿童,但成人可以成为病毒的隐性携带者,再传给儿童。所以,每天家长回家后第一件事应该洗手。
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刘静
下一篇: 保护环境 科学生活 远离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