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震宇解疑今秋小麦怎么种

2014-09-19 09:35:3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三秋”生产是实现全年粮食增产、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又一关键时期。当前,“三秋”生产全面展开,小麦播种在即,如何科学选用品种、掌握适宜播期、确定合理播量、播种深度以及如何进行秸秆细碎还田、病虫害防控,如何科学施肥成为广大农民朋友关注的热点话题。针对小麦播种的一系列问题,日前,记者走访了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雷震宇,请他为农民朋友播种小麦支招解疑。

记者:众所周知,良种是确保小麦高产稳产的基础,结合实际,我市广大农民朋友如何选择优种?

雷震宇:因地制宜选择优良品种,是夺取高产的前提。

针对我市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双季高产光热资源略显不足和小麦生育后期易发生干热风、高温逼熟的特点,应选用选用综合抗逆性好的中早熟多穗型品种和抗旱品种。合理布局,为稳产高产奠定基础。

1.平川高水肥区:以济麦22、尧麦16、金禾9123为主,搭配种植鲁原502、石麦15、临优7287、运麦494、良星99、烟农21等品种,积极示范临航2018、运麦288等品种;平川中水肥区以烟农19、济麦20、临远8号、晋麦89为主,搭配种植临优7287、晋麦83、临汾6208等品种。

2.平川旱地以运旱20410、晋麦92、运旱21-30,晋麦87,临旱536为主,搭配种植中麦175、运旱719、临旱6号、晋麦47等品种,积极示范长8744、晋麦92号等品种;山区旱地以晋麦47、晋麦57为主。

记者:今年我市山区旱地、平川旱地、水地回茬小麦播期如何掌握?

雷震宇:“晚播弱,早播旺,适时播种麦苗壮”。小麦晚播,由于气温低,出苗迟,冬前植株小、分蘖少,根系生长发育差,形不成壮苗,麦苗抗寒力减弱;同时,由于冬前低位分蘖少,分蘖成穗率低,亩穗数少。晚播不好,播种过早也不好。因为播种过早麦苗在较高温度条件下生长迅速,幼苗素质嫩弱,不仅易受病虫危害,而且分蘖多,群体大,容易形成旺苗,俗话说“麦无二旺”,冬前旺,那么春季势必转弱。播种早有的在冬前拔节,越冬期很容易遭受冻害。山区旱地小麦适宜播期一般掌握在9月15日—25日;平川旱地小麦适宜播期为9月25日—10月1日;水地回茬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1日—15日。地膜覆盖麦田要比常规露地播种晚7天左右,适宜在国庆节后播种。

记者:播量一直是小麦生产的一个老问题,在一些麦区甚至是被反复讨论仍未彻底解决的问题。播量不合理,从小麦播种开始,管理就处于被动局面,农民朋友如何确定合理播量?

雷震宇:适播期内,一般亩播量控制在8公斤—10公斤,水地回茬麦田播量要适当大点。如果播期推迟,就要适当增加播量,一般每晚播一天,播量增加1斤。播种时要使用播种机播种,要求播量精确,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保证播种质量。

记者:小麦播种实现机械化,播种深度问题不容忽视,广大农民朋友如何掌握播种深度?

雷震宇:小麦的播种深度对种子出苗及出苗后的生长都有重要影响。根据实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在土壤墒情适宜的条件下期播种,播种深度一般为3厘米-5厘米为宜。底墒充足、地力较差和播种偏晚的地块,播种深度以3厘米左右为宜;墒情较差、地力较肥的地块以4厘米-5厘米为宜。大粒种子可稍深,小粒种子可稍浅。

记者:随着大马力农机具的应用,使得秸秆还田已成为一项深受农民欢迎的培肥地力持续增产技术。秸秆还田质量直接影响到水地回茬小麦播种好坏,秸秆细碎还田应注意什么?

雷震宇:要选用80马力以上的机械,秸秆还田时,应把秸秆切碎或粉碎,长度不大于5厘米。秸秆长会影响到翻埋质量,影响播种、出苗。水地整地要达到“深、细、透、平、实、足”,防止“虚土层”太厚,坷垃过多,以免造成播种深浅不一,种子与土壤无法紧密接触,影响出苗。

记者:小麦播种前后,如何防控病虫害?

雷震宇:种子包衣或拌种可有效预防地下害虫确保全苗和苗期病虫害。因此,应选用包衣种子或播前拌种,应杜绝“白籽”下种。对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发生较重田块,应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拌种。一般根病发生较重田块,可选用2%戊唑醇(立克秀),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或20%三唑酮(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15%拌种。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可选50%辛硫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按种子量的0.2%—0.3%进行拌种,拌种后堆闷晾干播种。病、虫混发地块,按未包衣种子50kg用50%辛硫磷乳油50mL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mL加20%三唑酮乳油50mL(或15%三唑酮粉剂75g)或2%戊唑醇湿拌剂75g复合拌种,一般先拌杀虫剂,堆闷4小时—6小时摊开晾干后,在临播前再拌杀菌剂和生长剂,随拌随播,不可久置。

记者:小麦如何施肥才能确保小麦高产?

雷震宇:对于小麦种植,想要保高产,施肥很关键,有一句俗语叫做“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所以小麦种植施肥是高产的重中之重。

在这重点说一下回茬麦田,秸秆还田后土壤碳氮比升高,而秸秆腐熟需要适宜的碳氮比为25—30:1。采取重施底氮肥技术,满足了秸秆腐熟和苗期生长对氮肥的需求,并配合平衡施肥技术,既可培育冬春壮苗,又可快速培肥地力。根据试验研究,目前我市麦田肥力条件下,旱地麦田亩施肥量为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7公斤。水地麦田亩产600公斤及以上田块需亩施纯氮18公斤、五氧化二磷9公斤、氧化钾6公斤;亩产500公斤—600公斤需亩施纯氮16公斤、五氧化二磷7公斤—8公斤、氧化钾4公斤—5公斤;亩产400公斤—500公斤需亩施纯氮14公斤、五氧化二磷7公斤、氧化钾4公斤;亩产400公斤以下需亩施纯氮13公斤、五氧化二磷5公斤、氧化钾4公斤。在此基础上,亩配施精制有机肥100公斤或充分腐熟有机肥1000公斤。氮肥施用上,连续5年以上秸秆还田麦田采取70%底施+30%拔节期追施;否则采取一次性底施,以避免苗期生物争氮,造成苗黄、苗弱。

记者 刘静 范韶华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