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尧文化鼓与呼
——访尧文化研究学者、著名作家乔忠延
临汾新闻网讯 文化自信,一个时代性命题。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临汾文化繁丰多样,但是,最能够提振精气神的无疑是尧文化,谈及尧文化就难以绕开一个人—— —乔忠延。
乔忠延是名扬全国的著名作家,上世纪90年代即以散文写作蜚声娘子关外。进入本世纪,更是多种文体并举,随笔、纪实、传记,以及小说相继面世,并屡屡获奖。捧着长篇小说《苍黄尧天》,乔忠延站在了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的领奖台上。就是这样一位高产作家,其在尧文化研究和开发上的贡献,着实让人刮目相看。
11月29日,一个风静日暖的下午,记者慕名拜访了乔忠延先生。
研究:亮响古老的尧文化
访谈开门见山,没有多少寒暄。问及如何与尧文化研究结缘,乔忠延回忆起了将近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1988年,乔忠延走进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研修写作。见面初识,来自各地的作家新秀纷纷介绍自己,这个说来自首都北京,那个说来自古都开封,还有的说来自唐都西安,地域的辉煌历史成为每位文学骄子的自豪。
乔忠延说,自己来自尧都临汾,虽然临汾的名字没有北京、西安和开封响亮,但尧都的光彩还是让大伙儿特别关注。正是从那一刻起,帝尧的辉泽就深深印刻在了乔忠延的心里。
在鲁迅文学院,乔忠延回望故里,情思如泉,写下了《童话岁月》系列散文,写一篇,刊物发表一篇,他的散文成为文坛的一个新亮点。1990年第9期《散文选刊》推出了《乔忠延作品特辑》,其中《弯弯的桃树》不断入选全国各种权威选本,成为散文名篇,他也缘此而成名。乔忠延在北京的文学收获分外丰满,受到广泛赞誉。然而,他不这样看,他认为最大的收获不是文学,而是从同学们那里得到启发,认识了尧都的本质价值。
研修归来,乔忠延担任了原县级临汾市政府的副秘书长,接待宾客时,经常陪同上鼓楼、去尧庙参观考察。每次工作人员介绍,都难以展示出尧都应有的历史辉煌。于是,他钩沉史料,自己着手探究临汾历史文化。如果说,先前感知尧文化是无意识的耳濡目染,自此则进入了自觉研究的时段。繁忙的工作间隙,乔忠延埋头读书,读临汾方志,读政协编辑的史料,读《尚书》《史记》《资治通鉴》,以及各种版本的《中国通史》,而且不止一次走进陶寺遗址的考古现场虚心向专家求教。继而,将家乡文化放在中华文明的大视野和人类文明的大历史中比对,他越来越觉得帝尧伟大不凡。1993年国庆假日是乔忠延一个新里程的开始,他提笔撰写《尧都沧桑》,此后,几乎每个周日他都排除干扰,伏案走笔。该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推出后深受好评,成为当时馈赠客人的礼品图书,许多在外工作的临汾人得知,纷纷托人函购。这增加了乔忠延的信心,他继续探究,继续走笔,写出了《尧都人杰》。这两本书都在探究尧文化,一本以名胜古迹为视点,一本以临汾名人为视点,堪称临汾“文史双璧”。
当记者问到,是不是缘此大家将您评定为尧文化研究第一人?乔忠延真诚地说,研究尧文化他不是第一人,在他之前还有石青柏、高国宪、李百玉几位先贤,他从他们的文章中掌握了不少的资料。如果说,自己还有一点贡献的话,那就是提出了帝尧是民师帝范、文明始祖的观点,并由此延展出帝尧是中国的国祖这一论断,进而确立了临汾是中国摇篮的认知。
正是基于此,沉睡的尧文化得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亮响于神州大地。
修复:重光焚毁后的尧庙
1998年4月4日,尧庙失火,顷刻间巍峨的广运殿化为焦木废墟。广运殿是尧庙的主殿,也是尧庙唯一可以观瞻的建筑,它的消失几乎等于尧庙的覆没。深陷焦虑的临汾人发出了修复广运殿、修复尧庙的疾呼!然而,彼时的地方财力仅能维持人员经费,哪有资金光复祖庙?就在此刻,当时的市委领导点名要乔忠延组建文物旅游外事局,并兼任局长,担负修复尧庙的重 任。
临危受命的乔忠延走进了尧庙,迎接他的是断垣残壁,是荒草枯木。尧庙,纪念缔造国家先祖的圣殿破败成这种模样,乔忠延真是泪往心里流啊!记者深为焦虑,如此破败的庙宇如何光复?乔忠延的回答是,上靠领导的关心,下靠民众的支持,众志成城是光复尧庙的根本原因。他虽然没有谈及自己的功绩,但是,过往的事实尽人皆知,他一心扑在尧庙,做到了三个精心。精心规划,不仅光复尧庙,而且要形成以尧庙为中心的旅游景区。庙内为寻根祭祀区,庙前为寻根祭祀广场,庙左是商业购物区,庙右是洞房花烛观瞻区,祭祀广场南面是供游客参与的尧文化游乐区。精心施工,广运殿工程扎实推进,寝宫落架重修,仪门、钟楼、鼓楼,以及三座宫门同时驱动。当然,庙前狭窄的小巷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一举拓展,拆迁与修建同时并举,步步推进。精心发动,发动谁?群众。修复尧庙开工在即,却分文没有,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钱从何来?发动,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一年之中,乔忠延先后在机关、单位、社区、乡镇宣讲66次,讲重光尧庙的紧迫性,讲发展旅游的重要性,听得人们热血沸腾,慷慨解囊。因此先后收到实物和现金近800万元,这在县级财政收入刚刚过亿元的当时,真是可观的数目。
正是依赖民间的力量,尧庙光复了,以崭新的面貌巍然落座!闻讯,临汾人亢奋了,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因而,举办竣工仪式与祭尧大典时,城内万人空巷,尧庙人山人海。竣工庆典,更是旅游的起点,中断70年的庙会,在2000年春节重新起步,焕发了新的生机。
尧庙的光复,标志着临汾的旅游发展由此迈向了新的征程。
传播:展示临汾的不凡魅力
将乔忠延先生的讲述,与原来和他一起工作的领导、同事的评价综合为一体,他的形象焕然一新。原以为他只是纸上谈兵,善于研究和传播尧文化,哪知他更善于谋划和运筹旅游业。
修复尧庙一起步,他拓展思路,提出“扬起龙头,伸展两翼,腾飞龙身,带活全局”的旅游总体规划。扬起龙头——就是以尧庙为依托,形成尧文化游览景区,将之打造为临汾市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伸展两翼——即东翼和西翼。东翼以尧陵游览区为重点,带动击壤处、安泽荀子文化园、古县牡丹园、浮山尧山等景点。西翼辐射姑射山风景区、壶口瀑布、小西天、东岳庙、云丘山等景区,形成旅游热线。腾飞龙身——就是从霍州,经洪洞、襄汾,到曲沃、侯马形成旅游主体,将霍州署衙、大槐树、广胜寺、丁村、晋国博物馆串联一线,建设成精品线路。带活全局——就是以景点开发,拉动第三产业,即吃、住、行、游、购、娱,全面启动,迅速驶向全域旅游的高速路。
踌躇满志的乔忠延把精力投入到了旅游开发。他认为对于旅游业而言,宣传就是第一生产力,便决心利用荧屏优势,拍摄关于帝尧的电视剧,尽早热播,吸引游客。天黑夜暗,结束了白天繁忙的公务,他着手阅读史料,组织情节,准备写作剧本。甚至连剧中的人物语言,他都做了设想,不能让帝尧完全说普通话,要加进临汾方言,增加亲切感。可就在此时,他的工作调动了,离开了主管旅游的部门。
壮志未酬,壮心仍在,为“尧文化”鼓与呼仍在继续。近年来,乔忠延始终活跃在临汾文化建设的前线。2009年汾河生态公园建设启动,他和市规划局的领导前往太原给规划设计部门讲授历史文化,将尧文化的基因植入两岸,因而,出现了九州广场、尧井园、棋阁等景观。2013年规划展览馆布展,他参与其中,将临汾的历史文化、古城变迁精要准确地展示出来。之后,他又为尧都公园和涝洰河公园植入了尧文化景观。尧文化在临汾大地逐渐形成了一幅幅立体画卷。
在乔忠延看来,进入新时代,是网络信息时代,是智能传媒时代,打造景观仅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让更多人认识尧文化,利用尧文化促进临汾的发展建设。他以为尧文化既是临汾的软资产,也是硬资产。所谓软资产,可以加油鼓劲,提振人民的精神品位;所谓硬资产,是永不枯竭的旅游资源。为此,他不断“过电”,在临汾电视台、山西电视台,以及央视文化类的栏目,介绍以尧文化为中心的地域文化,努力提高临汾的知名度,努力提高临汾文化的凝聚力。
当然,乔忠延最为得心应手的传播方式还是著书立说。他将多年的研究成果汇总在一起,出版了五卷本的《根在尧都丛书》,内容包括:名胜古迹、历史英杰、风光景点、地域方言和典籍史鉴;他按照我市旅游文物部门的授意,撰写出版了三卷本的《临汾旅游丛书》,将临汾的旅游景区分类介绍,图文并茂地展示给游客;他按照市委宣传部的部署,执笔撰写了《三晋文化·临汾卷》《帝尧史话》,前者系统展示了临汾历史,后者则全面评价了帝尧及其创造的不凡业绩,而且认定尧文化包含的创新精神,对于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以上这些,足以见出乔忠延对尧文化和临汾文化的突出贡献。为此,记者禁不住翘指赞誉。然而,这只是他传播文化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则是他最为擅长的文学创作。他创作的《尧都土话》2003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发行海内外,引起各界热评,天津外国语大学文学院将之列入学生必读书目。
季羡林先生晚年主编《百年美文》,即选入其中的三篇。他创作的长篇小说《苍黄尧天》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2013年被山西省推荐为最需要读的一本好书,去年又获得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他创作的随笔《尧都平阳——华夏赋税的摇篮》,2015年由山西经济出版社推出后,引起国家税务总局的关注,局长王军作了“探究税源,鉴古知今,做好税收工作”的批示。他创作的《帝尧传》,新近由北岳文艺出版社推出,成为用文学笔法为帝尧立传的第一人。
百花吐艳,硕果累累。随着访谈的深入,记者在乔忠延的精神文化世界似乎看到了这样的景观。乔忠延却认为,这只是他对家乡建设应尽的绵薄之力。党的十九大将文化自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研究和传播文化应该更加给力,应该直挂云帆济沧海,为临汾发展再作新贡献,为实现中国梦再作新贡献。
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