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平阳大地一片生机盎然,雨水充沛,麦地里麦苗绿油油、大棚里蔬菜水灵灵、果园里正在孕育秋天的收获、农民正在田野里播种丰收的希望……在“两会”精神的鼓舞下,全市农村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就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工作好形势,记者采访了市农委主任杨志威。
《政府工作报告》对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就抓住了全年“三农”工作的主动权。杨志威告诉记者,今年我市春耕农业生产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是部署早。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市委、市政府就召开了全市电视电话会议,对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会议之后,市农委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工作的通知》,组织全市农业技术干部指导和帮助农民群众做好春季田间管理、春耕备耕等农业生产工作。二是降雨多。1月—4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03.7毫米,比上年同期的34.8毫米增68.9毫米,比历年同期的57.1毫米增46.6毫米,为小麦生长和春播工作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备耕快。围绕春耕备耕工作,组织开展了以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和农资“打假护优”为主的“为农民服务”活动,及时发布种植信息,协调调运春播农资。据统计,全市备耕化肥18.51万吨、农药1336.81吨、农膜3157.29吨、玉米种子4023吨、棉花种子133.3吨。四是效果好。全市350万亩小麦长势喜人,新发展水果5.56万亩、设施蔬菜1.1万亩、中药材9.94万亩,春播已进入扫尾阶段,农业农村工作实现了“开门红”,为全年“三农”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是改革年。农村改革是“三农”工作的重心。具体到临汾市,杨志威说出了自己的构想:当前我们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全面完成土地确权试点工作,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树立30个农业企业、50个家庭农场(大户)、100个标杆合作社等突出典型。在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大力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进程。通过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对于今年我市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有何举措?杨志威表示要把临汾市的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促进临汾特色现代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确保《市政府工作报告》安排的各项目标如期完成,必须要在六个方面做好文章。
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在保证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面积稳定的前提下,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确保全年粮食总产稳定在20亿公斤以上。
突出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按照“产业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坚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主攻方向,继续推进水果、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走特色、高质、高端、高效“一特三高”的发展路子,重点抓好已经确定的8个“一县一业”基地县和2014年新确定的233个“一村一品”专业村项目实施,带动全市新增水果面积8万亩、设施蔬菜面积3万亩、中药材面积10万亩。
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农业集团,力求在招商引资和国内名优企业联合上有新突破;组织开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活动,制定政策、资金等扶持办法,力求在推动当地资源型企业和社会资本创办农业企业上有新进展;积极引导加工企业在运行机制、科技创新、产品升级等方面下工夫,力求在现有企业提质增效上有新成就。
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组织开展重点品种、重点技术联合攻关,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建立专家工作点和博士工作站,推动农科教、产学研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市级蔬菜、果药、粮食专家组和市县两级农业部门的技术力量,采取包县、包园区、包村等形式,组织开展为民服务活动,重点主推优良品种、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等实用技术,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科技成果转化。
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严格落实监管责任,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认证力度,加大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精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规范建设一批培训基地,统筹利用好农广校、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等公共培训资源和现代农业园区等实训基地,加快构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与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努力培育一支懂技术、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力争今年培训新型农民1.5万人。(记者 杨琦 实习生 董枭)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就业创业”路上“三驾马车”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