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民:快来看有咱们社区的新鲜事吗?

2015-09-29 08:53:1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里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有远亲不如近邻的感动,有母慈子孝的典范,有不离不弃的夫妻情,有持家有方的能人……社区里每天都发生着新闻,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新闻中的“主角”。从今日起,本报开设社区新闻栏目,为你讲述社区里的新鲜事。如果你也有故事,那就请你到晚报来,一杯清茗,一段故事,让我们和你一起分享!策划人 杨全



     铁路大宿舍小区 :“和美家庭”奏和谐 

    互敬互爱,携手相伴风雨人生;崇尚孝道,言传身教以示榜样;助人为乐,弘扬正气情洒社区……在尧都区车站社区铁路大宿舍小区,郭川娥和家人们共同奏响了“和美家庭”的和谐音符。

    相近如宾 经营“甜蜜”

    69岁的郭川娥是一名退休教师,老伴孔庆荣也从事教育工作。回首47年的婚姻历程,郭川娥笑着说:互相尊重、彼此信任、共同进步是‘爱情保鲜’的秘诀。”孔庆荣说,他和妻子几乎没有争吵、打闹过,生活中即使存在不同的意见,也会平心静气地坐下来沟通交流,双方“交换意见”后达成一致。

    “多年来,我和老伴组成‘夫妻搭档’,义务为社区制作黑板报,为居民生活增加了一抹色彩。”郭川娥自豪地说。

    乐于奉献 带动家人

    在郭川娥家中,经常会开展一些别开生面的讨论会,“如何勤俭持家,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自强自立……”刚刚上初一的外孙儿张浩嘉说:“姥姥、姥爷经常教育我和哥哥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懂得分享、团结同学。”

    作为社区关工委副主任,郭川娥退而不休,在社区关工委事业中发挥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榜样作用。

    “我和老伴曾在学雷锋志愿者大会上捐赠衣物20件,还多次为灾区及贫困山区捐款,奉献爱心。”郭川娥说,在她们老两口的带动下,子女们也都纷纷参与公益事业。

    “两个外孙儿多次参加关工委组织的假期公益活动,慰问社区残疾人士、清理社区垃圾、参与文化体育活动,孩子们收获了很多正能量。”郭川娥欣慰地说。

    教育子女 积极上进

    为了督促孩子们奋发学习,积极上进,郭川娥让孩子们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做到天天有打算,月月有进步。

    “学习《弟子规》是我们家必不可少的一项‘功课’,孩子们认真诵读后,更加懂得感恩、懂得做人。”郭川娥说,女儿在单位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外孙儿们在学校也连续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小公民”等光荣称号。

    没有小家的安宁,何来国家的兴旺。放眼未来,她信心百倍: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关心下一代……一家人继续共同努力,让和谐、甜蜜、幸福之花永驻。”记者 成华 

    钟楼小区:聆听幸福 用行动诠释孝顺 

    在鼓楼钟楼小区内,77岁的戚秀珍是公认的幸福人。

    戚秀珍教育子女:生活没有一帆风顺,但生活态度一定要积极向上,勤劳踏实,与人为善。她认为,任何一件事只有父母做到了,才有资格要求孩子做到。我的一言一行孩子们都看在眼里,也形成了待人礼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我现在家庭和睦,儿女孝顺,十分幸福。”戚秀珍说,大儿子几十年如一日贴心照顾他们老两口,用赤诚的孝心对传统美德做了最好的诠释。

    “今年5月份,父亲去世了,在精神上对母亲打击不小,我作为家里老大,需要更细致入微地照顾她,尽心尽力让母亲活得安乐幸福。”今年56岁的霍跟军说,为了消除母亲戚秀珍的孤寂,全家人工作之暇就立刻回家陪伴母亲,让母亲保持心情舒畅。

    前段时间去医院检查,母亲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我现在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24小时陪在母亲身边,把她照顾好。”霍跟军说,作为晚辈,他只是做到了自己该做的。

    老人最幸福的事就是儿女能常伴左右。霍跟军认为,人的一生可以错过很多东西,但万万不能错过回报父母恩情的机会。“孝顺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需要我们用心来完成。”霍跟军说。 记者 梁丽


    铁路东办事处天水小区:孝道传家人 做个好媳妇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年57岁的王临凤女士十年来含辛茹苦地照顾婆婆,让婆婆有生之年没有留下遗憾。

    王临凤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从部队转业到临钢。由于出生在军人家庭,对军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情怀,嫁给一名军人,弥补了自己没有当兵的遗憾。丈夫张先生在部队工作期间一年才能回来一次,她一个人默默撑起这个家,孩子五岁那年丈夫转业,一家人才团圆。

    1998年,王临凤的公公年迈病重,临终前嘱咐儿女“照顾好你们的妈妈,一定要孝敬她。”由于王临凤夫妻都要工作,而且工作地离老家太远,没有时间照顾婆婆,丈夫就和其他兄弟商量如何赡养老人,其他兄弟推来推去谁都不愿管。丈夫要找他们评理,她就劝丈夫说:他们不管咱们管,婆婆也是我的母亲,再苦再累也要把老人照顾好。”王临凤和丈夫把婆婆接到他们的住处,一家三代四口人挤在50平米的房子里。空闲时陪婆婆唠家常,休息时领婆婆去逛街,放假时带婆婆逛公园。为了更好地照顾婆婆,2004年她提前办理了内退专心侍候婆婆。在和婆婆一起生活的第八年,婆婆的风湿性心脏病加重,生活不能自理;熬药、喂饭、梳头、擦洗身子,这成了王临凤每天的工作。

    此后,婆婆的大小便失禁。一天王临凤外出,丈夫也不在家,回到家中看到婆婆大小便弄得满床都是,已经很疲劳的她,咬牙坚持给婆婆清洗,此时的婆婆已经丧失说话能力,只是呆呆地望着她。

    婆婆瘫痪在床,王临凤准备大小被褥十几个,为了防止生褥疮她每天定时为婆婆翻身、擦身,婆婆在80岁那年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王临凤的付出得到了同事、邻居和亲朋的一致称赞,儿子、儿媳在她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继续发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记者 田志华 张森辉 

    建设社区 :“公益红娘”成就百对姻缘

     今年75岁的孙秀英,是尧都区建设社区供销机械厂的一位退休职工,她是远近闻名的“红娘”,通过她的牵线搭桥,几十年来撮合佳偶上百对,从未收过介绍费,在建设社区一打听,许多居民都对她的热心赞不绝口。

    早在年轻时,朋友就请孙秀英介绍对象,第一次就成功。从此,孙秀英就与“红娘”结下不解之缘。前不久,孙秀英又把临钢的一小伙儿跟建设路的一女孩撮合成功。现在找孙秀英说媒的上到中老年,下到年轻人,不下200个。孙秀英说:说媒要对别人负责,千万不能骗人。

    以前介绍对象都是男女双方到介绍人家里见面,现在交往方式丰富,有手机、微信、QQ,还有视频聊天等。”她每次都详细了解未婚男女的具体情况,把他们年龄、工作单位、受教育程度、志向、爱好以及择偶要求等相关信息了解清楚后,再牵线搭桥。

    为了将这些素昧平生的男女撮合成功,孙秀英可没少花功夫。她从来不畏难,总    是信心满满,一次介绍不成,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甚至十几次,直至双方相中为止。由于细心热情,又不厌其烦,孙秀英成了建设社区辖区有口皆碑的“红娘”。

    几年下来,孙秀英手头上的“资源”越来越多,业务量”也就越来越大了。但凡有人找她,无论贫富贵贱,也无论高矮俊丑,她从来没有拒绝过。”建设社区居委会主任赵文菊告诉记者,适婚青年们性格迥异,或腼腆,或拘谨,或开朗,或内向,要将他们撮合在一起,实在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虽然烦心劳神、耗时费力、无分文回报,可她却从未言弃。

    公益相亲不同于婚介所,没有介绍费,也不用担心婚托,给大家创造的是健康的交友渠道。为了给更多的有情人创造姻缘,孙秀英说,她还会继续做下去,不仅要为年轻男女牵线,还要走进离异、单亲家庭和老年朋友的心里。希望在社区的支持下,她的“红娘之路”会走得更宽、更远! 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