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很多市民都喜欢在街边看到新鲜的东西买一些,图的就是方便,但总遇缺斤短两,市民不禁感慨:买东西的时候,还真得盯着秤。”
10月16日,市民宋女士在鼓楼附近的一个流动摊位上买了一些混有芝麻花生的麦芽糖,接过来之后摊贩称有7两多,但她觉得分量不够,摊贩却信誓旦旦地表示:绝对足斤足两,再多送你一块糖,不够你就回来找我。”
“我将信将疑,想要在旁边摆水果摊的电子秤上称一下,可连着问了3家都不愿意称,没办法我就付了钱,拿着东西到距离这里较远的一家摊贩前称了一下。”宋女士说,结果让她大吃一惊,摊贩说是7两多,还多送了一大片,按道理应该是8两,换了多个秤都是6两差一点,气愤之余宋女士返回去找摊贩理论。
宋女士说:我再返回去找那位摊贩,他把东西往杆秤上一挂,7两高高的,这就奇怪了我跑了多家都是不到6两,我觉得摊贩的秤有蹊跷。”
17日,记者来到宋女士反映的地点,卖麦芽糖的摊贩早已不知去向。知情人张先生说,流动摊贩所使用的杆秤压根儿就不是足斤秤,多数是7两秤或者8两秤,也就是说,秤上显示是一斤,实际只有七八两,其缺斤短两的程度根据顾客所要东西的多少而定,买得越多,吃亏越多。张先生还说,有些老式杆秤,个别黑心商家会修改刻度大小来欺骗消费者,只要仔细观察,比较容易识破。
记者 丁莹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