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随着供暖季开始,有这样一群人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市热力公司抢险队一线工人。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我们。”抢险队的队长霍新亮说,这句话是全体抢险队员的工作信条,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一次次地支撑着队员们奔赴在各大抢险现场。
11月13日11时许,霍新亮刚从施工现场赶回办公室,稍加整理后,将前往迎春街另一个小区进行施工。由于供暖刚开始,抢险队十分忙碌,记者在他们难得的休息时间进行了采访。
速度快——工作的第一准则
2009年11月16日,市热力公司抢险队成立,霍新亮身负重任,面对着未知的工作任务,他的内心充满了期待和紧张。次日,他接到了公司打来的电话,被告知整条建设路二网管线未和小区连通,霍新亮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铺设完管道,保证正常供暖。
“我当时是光杆司令一个,如何完成这么大任务量?”霍新亮立即联系了五家施工队,并调来了材料、设备,连续工作至次日清早5时,顺利完成施工。这第一场抢险让他记忆犹新,宁可往前赶一分,绝不推迟一秒”成了抢险队工作的第一准则。
不言苦——队员的鲜明特征
霍新亮说,在抢险工作中,最常面对的情况就是管道破裂。供暖开始后,管道中流的都是至少100℃的开水,但在抢险现场,没有一个人喊烫。
2013年的一天,夜幕笼罩着大地,很多市民已进入梦乡。突然,热力公司打来电话:临汾学院换热站发生漏水,站内的设备全部被水浸泡。6分钟后,霍新亮带领抢险队队员出现在了事故现场。与此同时,协作单位也陆续到达,开始紧张的抢险工作。
换热站本身就是一个高温场所,加上管道漏水,站内充斥着滚烫的热气,尽管热水被陆续抽出,但迎面袭来的热浪仍让人难以忍受。“别说穿着衣服,就是不穿衣服走进去,也是汗流浃背。”霍新亮说,面对这种情况,抢险队员丝毫没有迟疑,立即投身抢险工作,在5个小时内成功更换了站内全部设备,将不利影响降到了最低。“为了保证作业效率,我们通常是一边抽水,一边施工。队员们经常是穿着雨鞋泡在水里作业。”
不理解——面临的重重困难
经过6年的时间,抢险队由原来的一人,变为现在的13人小分队。除了霍新亮外,其余12人6人一组,24小时轮班倒。每年从4月至9月,抢险队主要负责各大换热站内的设备检修,预防供暖事故。从10月开始注水检测,排查漏点。我们的抢险队员,在供暖季期间保持24小时开机,哪里有事故必须在20分钟内赶赴现场抢险,根本没有放假这一说。”但就是这样辛苦,有时也难免不被理解。
11月11日8时,抢险队接到通知,五一西路建设银行家属院发生漏水。当他们赶赴现场后,却面临着诸多无奈。“楼上住户嫌工作噪音太大,让我们停止施工。可这工程要是耽误了,势必会影响居民正常采暖,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有耐心解释,硬着头皮施工。”一名抢险队员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有时将电焊机和水泵接到居民家中,顶多只用20元的电费,但住户不同意,他们只得使用自带的柴油发电器,一场施工下来花费高达上百元。据霍新亮介绍,从10月份开始注水至11月15日上午正常供暖,抢险队共处理一网管线事故5起,二网管线事故30余起。面对忙碌的供暖季,他们信心百倍,将全力以赴。
记者 梁娟 弓佩玉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