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纯电动公交车项目迎来“绿色”发展井喷期

2015-12-24 09:33:1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12月21日下午,记者随市公交公司办公室主任苏强一同来到市区高铁公交枢纽站时,视线迅速被一辆辆落落大方、新颖时尚的银灰色公交车组成的整齐方阵所吸引,场面蔚为壮观。
    “这些都是我市今年购置的快充式纯电动公交车。”苏强告诉记者,作为申报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中交通清洁化项目的重要一项,借着我市成功跻身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城市的政策红利,纯电动公交车项目终于迎来了“绿色”发展的井喷期。
    亲身体验:动力舒适可得兼
    下午4时许,记者从临汾西站坐上5路纯电动公交车返回城区。一路下来,对其“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的特性也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与感触。
    纯电动公交车的乘坐舒适性和噪音控制水准是有别于传统动力公交的最大亮点。车辆缓缓起步时,平稳线性的动力传递纤巧迅疾,静谧无声的车厢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在路况允许的前提下,纯电动公交车所彰显的提速性能也毫不逊色,即便行驶在滨河西路的快速通道上,超车亦是异常轻松。而在动力输出上,电动公交车更是给记者一种淋漓酣畅、“内功深厚”的畅快感。
    身旁的苏强向记者介绍说,与天然气公交车相比,纯电动公交车运行更加平稳、噪声分贝更低。而车厢内部设计更凸显人性化——通道宽敞,一级踏步低入口;充电快速和续航里程长达180公里的强大实用性行业领先;配备减震气囊,搭载无级变速,统一安装车载行车记录仪等功能强大的丰富配置;同时,智能调度既能保证和满足城市公交的正常运行,又大幅降低了公交行业的经营成本;在明显提升市民乘坐公交车舒适度的同时,又大大降低了驾驶员的劳动强度。
    公交升级:城市基建重头戏
    城市公共交通,是一个城市发展和市民出行的重要基础保障,与绝大多数的市民息息相关。而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打造绿色低碳交通体系、着力改善民生出行环境则是我市建设“生态临汾”的重要举措。
    为缓解交通拥堵,打造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市委、市政府把优先发展和扶持城市公交事业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服务民生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
    2015年,我市投资2.6亿元,分两批购进的223台快充式纯电动公交车,现已全部“服役上岗”投入运营。与此同时,市公交公司也跃升为全省投入纯电动公交车数量最多的公交企业。
    与之同步,市公交公司还配套建设了6个公交充电站和64个充电桩,旨在完成北城公交站、滨河车场、东王公交站等主要枢纽站场全覆盖。目前高铁公交枢纽站的充电站桩已于11月6日率先建成启用,而余下5家公交充电站的建设都在紧锣密鼓、加班加点地进行中。
    “纯电动公交车投入运行后,我们又相继增开了5路、6路、13路、15路4条新线路,同时延伸了3条老线路,从而使火车站、城西一级客运站和高铁临汾西站彼此间的动态衔接更加缜密,更大程度上方便了市民的出行。”苏强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纯电动公交车投入运营后,市区公交车保有量达到前所未有的450辆,公交分担率(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中选择公共交通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率)也由16%提升到20%以上,公交万人拥有量则由8.7标台提高到10标台以上。
    筹划明天:节能减排来真的
    “靓丽身段”配上奔腾“绿芯”,车辆造价也着实不菲。无论是“身家”百万的单台价格,还是两百余辆的采购总量,乃至过亿大单的重金豪购,在我市公交行业都尚属首例、绝无仅有。
    苏强告诉记者:“别看价值2.6亿元的车辆购置费用不是个小数目,但就奔着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社会效益账,这钱花的值!”“零污染,零排放”是纯电动公交车相较于天然气公交车等传统动力公交车的最大优势所在。纯电动公交车减少碳排放量成效明显,按223辆纯电动公交车运行测算,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800吨。可以想像,如果今后市区只留电动公交车往返穿梭的话,我市城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定会得以改观。
    公交车“电动化”还有一个关键利好——可以大幅降低车辆的运营成本。近些年车用天然气的价格持续攀升、居高不下,也给此前主打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的市公交公司带来不小的成本负荷。而纯电动公交车充电快速续航里程又长,还能迅速拉低公交行业的运营成本。按目前的电与气的价格对比估算,纯电动公交车的运行动力成本有望下降50%。而长达8年的整车质保期,更是将普通公交日渐高企的车辆维修保养费用瞬间压缩归零。
    纯电动公交车既能保障城市公交的正常运行,又可为我市节能减排发挥重要作用。别看今年公交公司一次性的投资数额巨大,但风物长宜放眼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纯电动公交车的比较优势将会越来越突出。
    用纯电动公交车逐步取代天然气公交车,首先肯定是基于践行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来考量。而从更深的层面思考,新能源车辆的推广与普及必将为我市产业升级的路径遴选带来一阵新鲜空气。
    倘若有关部门能通过科学合理地引导培育全市的电动汽车市场,逐渐做大一批电动客车、电动专用车和电动乘用车生产制造的产业龙头,初步形成产业链条集群,继而趟出一条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新路,那么起初“低碳节能”的环保诉求,完全有可能成为电动汽车这一新兴产业在我市破茧而出发展壮大的契机。
    “绿”动未来,路在脚下。
    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