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植出一片绿,留住一份情。在许多人的记忆中,3月12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日子。伴随着一把把上下挥舞的铁锹,换来一片片春意盎然的绿色。这似乎才是真正的植树节,将常绿、长青根植入生命,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第38个植树节已经到来。记者走访了不同年代的人群,听他们讲诉记忆深处的植树故事。以此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唤起人们共同呵护生命的绿色。
策划人:李静
60后:播种绿色的希望
“那些年,我亲手栽下的小树苗,不知是否已长成一棵棵参天的大树?”在众多的节日中,植树节常常被人遗忘。但是,在市民王建国的心里,这个节日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王建国出生于1960年,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有两次植树活动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1976年,我在铁中读高中。春天,学校组织了一次植树活动,同学们既开心又期待。”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他仿佛重返青春岁月,去卧虎山的路上,我们站在大卡车的车厢里有说有笑。不知是谁提议来唱歌,大家就齐声唱起了《红星照我去战斗》和《学习雷锋好榜样》。”
一路歌声飞扬,一路欢乐相随。抵达目的地后,王建国和同学兴奋不已,立马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战斗”中。“男同学负责挖坑和抬水,女同学则负责栽苗。即便手掌和肩头磨起了水泡,心也是甜的。等到中午,大家就拿出了准备好的午饭互相分享。虽然只是二面馒头、窝头和咸菜,大家也吃得津津有味。”王建国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和同学都将这次植树活动视作一场“奢侈”的春游。
随后,王建国光荣参军,成为北京香山脚下某部队的一名普通士兵。1980年3月12日,他参加了第二届植树节活动。当天,北京市各单位、学校及工农团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齐聚香山埋头苦干,栽下了一株株树苗。他们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植树造林,造福祖国和人民。
“在军营的那段日子,我每天早上去香山锻炼时,总会特意去瞧瞧我种下的小树苗,看看它们又长高了多少。”话锋一转,王建国略带遗憾地说:转业回临汾后我,我每年都会参加工作单位组织的植树活动。可是,看着这一活动从最初的认真执行到后期的流于形式,我不由感到痛心。植树节,不能失去原有的意义。”
年年植树树成阴,代代造林林成森。王建国发自内心的呼吁:播种绿色的希望,收获纯净的未来。希望大家都能重视植树节,并组织开展绿化活动,号召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使我们生活的城市更有魅力。”记者 李静
70后:植树节难忘同学情
44岁的包建伟是尧都区土门镇人。谈起儿时的植树节,他至今难以忘怀。
“在记忆中,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植树。植树节当天上午,小伙伴们都从家中拿上小桶或小盆到学校集合,再由老师以班为单位带队步行至土门镇燕家庄村的七一渠。由于我们年龄较小,只能耐心等高年级的同学在七一渠外侧把树坑挖好,树苗埋好,我们这才迫不及待地拿上盛水工具,来到路边四轮车拉的大水罐旁,争先恐后地接上水,给小树苗浇水。活动很快结束,当老师一声令下‘大家可以各回各家了’,小伙伴们就还原了爱玩的‘本性’,有的同学把剩下的水撒到别人衣服上,有的同学用手抓起地上的泥土,摸在了小伙伴的脸上,女生见状纷纷躲闪,我们玩得高兴极了。下午,学校还会放假。小伙伴们相约在村头田间,滚铁环、打溜溜球、跳方格子、抓子儿……”回忆起那儿时的时光,包建伟的话语中透露着喜悦。
小学毕业后,包建伟成为泊庄中学的一名学生。每到植树节,他们还是以班为单位到达植树地点,但不同的是骑车到达汾河滩。他们先从车上将一棵棵小树苗拿到挖坑的地方,每个学生的任务是挖5个坑,当树坑挖好要埋树苗时,女生就为男生扶住树苗,男生再填埋好。小树苗在专人看护下一直茁壮成长,后来那片土地开发,有些树被砍了,但留存下来的小树苗已经长成大树了。
初三那年,他们在学校的组织下,来到平阳大桥附近两侧的砂石地植树,这次种的是法桐,从老师口中得知,这个树种很珍贵。由于砂石地很坚硬,他费力地挖好树坑,小心翼翼地将法桐放入坑内埋好,剩下的就交给绿化人员看护。很多年过去了,他每每路过此地,都会看看“它”,现在那棵法桐已经长得很粗壮,他也很欣慰。看着长得粗壮的大树,包建伟就会想起当年的情景,就像昨天一样,历历在目。其实,植树更多的是一种绿色的撒播,千秋万代、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成年后,他虽然也参加过单位或一些集体的植树活动,但意义大不同,那是他难以忘怀的记忆。
记者 郭秀婷
80后:植树节:我和老公的“红娘”
又到一年植树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植树节是一个植树造林为家园增添绿色的日子。但是,对一部分人来讲,植树节却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仅是增添绿色,更是生命的延续和爱情的结晶。
80后蒋女士,从小生活在城市,小时候只是在书上了解过3月12日是植树节。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种树,自己也想亲手种下一棵小树然后看着它慢慢长大。但是,由于环境的限制,直到高中毕业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
“大二的时候,参加过一次我们学校组织植树节,那一次我亲手种下了一棵属于自己的小树苗。”蒋女士说,也就是那次植树节,我认识了我的老公,有了我现在的幸福家庭。”
回忆起往事,蒋女士娓娓道来:那次植树节我们学校本着‘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原则,安排男女生合作植树,我跟老公刚好被分在一组。他负责挖坑,我负责放树和浇水。但他是一个非常绅士的人,尽量不让我干重活,几乎是自己完成了整个种树过程。”蒋女士被老公所感动,而对他一见钟情。
“后来,我们又一起照顾了小树两年,直到大学毕业。那棵小树在我们的照料下一直长得很好。”蒋女士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儿子都上幼儿园了,真的想带着儿子和老公在去一趟学校,看看我们当年种下的树,然后再在旁边种上一棵属于我们一家三口的小树苗。”
对于蒋女士来讲,植树节绝不仅仅是种树那么简单,而成了一种情怀,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现在每到植树节,只要条件允许,我都会跟老公一起在周边的荒地上种上一棵小树苗,而且每年都会去进行打理。希望在我们的照料下树能够茁壮成长,也希望我跟老公的生活能够像我们种下的树一样越来越好。”蒋女士如是说。
记者 杨杰
90后:承载着满满回忆的石榴树
说起植树节,生活在翼城县的90后孙晓茹十年前一起和爷爷种石榴树的场景仍是历历在目。
孙晓茹说:12岁那年的植树节,老师给我们的布置的作业就是参与植树活动。当时父母工作很忙,是爷爷陪我一起在院子里种了一棵石榴树。那时候石榴树和我差不多高。后来,每到石榴收获的季节,看着树上结着圆鼓鼓的小石榴,我都开心极了。”
刚刚种上石榴树的时候,孙晓茹把树当做“家人”一样细心呵护。每天放学回家后都会仔细观察小树的变化。她还任命爷爷为“管理员”,在她上学或外出的时候,小树的浇水和修剪都由爷爷来完成。就这样小树陪伴着孙晓茹一起长大。
孙晓茹回忆说,伴随着小树的成长,我也渐渐长大。可爷爷年迈的身体终究是没有抵挡了病痛的折磨而去世。爷没的那天,我坐在石榴树下哭了整整一天。”
自从爷爷去世后,孙晓茹和父母搬进了高楼,老院子也租出去了。她一觉醒来再也看不到她的石榴树了,有风吹过的时候,也听不到树叶“沙沙”声,更无法观察石榴树的变化了。可她只要有一空就会回到老院子里为石榴树浇水施肥,并把树用篱笆围起来,还用记事本和相机记下石榴树的变化,并嘱咐院子里的租客要好好保护石榴树。
每当孙晓茹思念爷爷的时候,她都会回到老院子里,去看那棵石榴树,因为树下有太多她和爷爷的回忆。
记者 祁欣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