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策划语:
有人说,孩子从小寄宿可以锻炼其自主、自立能力,有利于独立人格的形成,对他(她)将来走向社会大有裨益;有人说,让那么小的孩子寄宿,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孩子从小缺乏安全感,不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小学生寄宿到底好还是不好?且看记者的走访调查。
策划人 韩晓芳
寄宿 一个梦想的起点
“孩子小学二年级转到城里上学,上下学路程太远,只能给她报个辅导站,那里既能管了孩子的食宿,还能辅导家庭作业……”9月4日下午,家住乔李镇的李峰将今年上三年级的女儿李晓阳送到了市内的一个辅导站,安顿好孩子后,他将一星期的零花钱和一些零食给孩子放到了铁皮柜里,叮嘱了孩子几句后就离开了。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李晓阳的眼泪在眼眶里转了许久。这时陆续有其他寄宿的孩子和家长到来,李晓阳用胳膊抹了一下眼睛,开始整理自己的床铺。
李晓阳的宿舍里住着8个小孩,但是这几个孩子不在一个学校,宿舍里年龄最小的是李晓阳,其他几个孩子都上五六年级了。宿舍里有四张上下铺铁床,年龄大一点的住上铺,年龄小一点的住下铺。宿舍还有两张课桌,孩子们坐在下铺的床上就可以够着,另外他们有专门的学习室,放学后,老师会集中把他们接回来,一起吃饭,然后辅导他们写作业。
到了下午5点半的时候,李晓阳和舍友们都回来了。“我的牙刷和毛巾是我小姨买的,文具是爷爷、奶奶送的……”李晓阳介绍,她每次来市区上学时,心里都不好受,所以她每次都是到了辅导班后才打电话告诉爷爷、奶奶,她不想看见奶奶送她时流泪的样子,让人心里不好受。
转眼间,生活老师通知准备开饭,她们赶紧往餐厅走。看着孩子们能熟练地整理衣物和洗涮,生活老师倍感欣慰。“刚来的时候,有的孩子不是很适应。有的孩子连刷牙都不利落,经过老师的耐心辅导,现在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比原来强多了……”
“这些孩子大多是近郊农村和周边县里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选择了市区的私立学校,可是大多数小学都不能住宿,所以孩子们只好选择辅导站。”该辅导站的刘老师介绍,他们这里一共有十几个孩子,最小的上二年级,有的孩子自理都是问题,所以,辅导站给男生宿舍和女士宿舍各聘请了一个生活老师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
吃完饭后,孩子们在老师的辅导下准备温习周一的课程。
在这个有十几个人的辅导站,每个孩子都似一个小大人一样,他们每天按时作息,生活非常有规律。李晓阳在这个不大的宿舍里和其他小姐妹都相处得很好,她们会分享自己的零食和开心事,也会悄悄互通自己的小秘密……
“我们虽然不在一个学校,但是能住在一个宿舍,就是缘分……”李晓阳说。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所说的“缘分”该怎样理解,但是他们为了求学,走到了一起,才有了寄宿的生活,希望这些小伙伴们能在这里共同实现梦想。
记者 郝海军
那份不安全感影响深远
开学了,林女士表妹的孩子在一所私立学校上小学,她想让孩子寄宿,林女士一听,立即劝阻表妹收了这份心:这么小的孩子最好不要寄宿。”但表妹的言辞很坚决:我们工作都忙,经常加班加点,顾不上接送孩子,让她一个人走,肯定不放心。再说,从小离开父母,可以锻炼她凡事自己思考,自己解决,对将来有好处。”
看着表妹态度坚决的样子,林女士很着急:你只是想到了好处,却没有想到坏处。你想过孩子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哭泣吗?她会认为父母不喜欢她、不想要她了。想过这样她会没有安全感吗?这种安全感的缺失会影响到她今后的心态和生活。”
林女士给表妹讲了因自己的孩子从小寄宿造成她现在的后悔:当初,我和你的想法一样,孩子上一年级起,我就把他送到了学校附近的一个辅导站,在那里孩子能很快完成作业,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预习第二天的课程,但根本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回忆往事,林女士的眼泪流了下来:有几次,我去看孩子时,他已经躺下了,当我离开的时候,他的眼神我现在都忘不了……”
孩子上高中后,最初的那个阶段几乎让林女士崩溃。孩子上的高中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全封闭,需要住宿,可是,没多久,孩子就不想在那里上学了,心里总在担忧什么,没有心思学习。
孩子的表现吓到了林女士,为了安抚孩子,她和爱人就总去学校看望孩子,可是,每次离开时总有一些顾虑,孩子总说他有些怕,担心老师会不喜欢他,担心与同学不能处好关系,担心考得不好大家会看不起他。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孩子上学。于是,林女士只好三天两头往学校跑,想办法鼓励、安慰孩子,告诉他千万不能放弃在这里求学的机会。大道理我都懂,可心里就是怕……”没办法,林女士只好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自己则请长假陪读。“自从我住在学校附近,孩子明显比以前开朗多了,成绩提升了好多,最后顺利地考上了大学。”
“即使是上了大学,孩子也经常会有很多顾虑,我想来想去,发现根源在于孩子上小学时的寄宿所形成的不安全感。所以,上小学时,尽量不要让孩子离开父母。”林女士提醒大家,再忙再累,自己带孩子好处多多,因为孩子小时候形成的不安全感可能会影响他一辈子。
记者 韩晓芳
孩子在寄宿制学校成长
“其实我个人觉得,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总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在与孩子享受了两个月的亲子假期后,畅女士开始给孩子准备上学的物品,从学习用具到常备药品和换洗衣服,她有条不紊地整理。面对即将与孩子的分别,畅女士虽然心中不舍,但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
畅女士的孩子今年8岁,在市区某寄宿制小学读二年级,相比其他同龄的小朋友,孩子没有父母每天的按时接送和呵护,没有其他孩子的撒娇,却有着其他同龄小朋友没有的独立。其实最早把他送到寄宿制小学时,我们也有很多顾虑,但工作太忙,最终还是选择让他在寄宿制小学就读。”畅女士回忆,去年9月份,经过全家人的深思熟虑,在其他亲朋好友的质疑声中,她毅然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
“刚开始几天,我特别想孩子,总害怕他在学校有什么不习惯。”在学校与孩子告别的那一刹那,畅女士哭了,她不忍回头看那个每天在自己怀里撒娇的儿子,生怕自己改变主意。回到家后,她联系老师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谁知老师对孩子的表现特别满意,孩子性格活泼开朗,没有表现出不适应。
从那之后,每个周末都让畅女士无限期待,因为她能看到分别五天的孩子,也就是这短短两天时间里,她总能切身感受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成长。“从学校回来,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叫喊着要去高档餐厅吃饭,不再嚷嚷着让给他买玩具。最可喜的是,孩子有时候会说‘妈妈很辛苦’谢谢’对不起’,以前他可不会这样说。”儿子一系列潜移默化的成长和改变让畅女士喜笑颜开,她经常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发现经过学校生活的锻炼,孩子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很多事情,学习习惯有了明显改变。
“每周回家,他自觉地在书桌前写作业,而且专注度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说起孩子的变化,畅女士感到十分欣慰,有好几次,孩子在吃完饭后主动要求洗碗,看着孩子踩着小凳子站在水池边,用稚嫩的小手生疏洗碗的样子,畅女士觉得这些都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的收获,孩子变得懂事、自立,而且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正是孩子接受教育所应该收获到的成果。
记者 卢凯
心理专家:小学生寄宿终是弊大于利
对于小学生寄宿是利还是弊这一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临汾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第二中学心理教师郝红瑞。
郝红瑞表示,集体生活对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健康心理确实有好处。但另一方面,由于孩子离开父母缺少了经常进行心理交流和倾诉的对象以及场所,他们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产生一些矛盾,这需要家长的细心观察和调整。家长不应过于期待寄宿给孩子带来转变,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让孩子寄宿,并争取更多机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经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全面状况。
实际上,青少年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长任务。就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成长和父母的伴随有很大关系。处于儿童期(6岁至12岁)的孩子,其道德行为和纪律规范的养成,与家人交往中产生依恋关系,因此,他们需要成人的陪伴和引领。
在寄宿学校,老师不可能凡事面面俱到。孩子因此可能会在某一方面的感情出现缺失,进而导致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发育不够完善。在短时间内,或许家长看不出问题,但是在成长过程中,比方说成年以后,很可能会因为这个时期的成长过程完成得不够好,而导致以后出现一些问题。
对此,郝红瑞建议广大家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在孩子12岁前,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和关注。同时,寄宿生活让孩子长时间看不到父母,得不到亲情的滋养,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小学阶段是培养父母和孩子感情的一个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观察和体验孩子的成长,并且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这样的机会是一去不复返的。
郝红瑞指出,从心理角度分析,小学时期寄宿,还是弊大于利的。为此,提倡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不要让孩子过早地住校。
记者 祁欣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