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语:又到中秋月圆时,当千家万户合家团圆、美酒飘香时,总有一些人,因为求学、生计、工作种种原因,作客他乡,无法与亲人团聚。好在,身边还有其他的“异客”,因为共同的思念,团聚在一起。他们也许不是亲人,但常年的相处,早已如同亲人。
此时圆月当空,这些不是亲人的“亲人”们,共聚一堂,寄情祝福。
策划:杨全
师大学子王悦超
穿汉服过个传统中秋夜
临汾新闻网讯 要问中秋节怎么过,估计大多人的回答都是举家团圆共赏月。然而,山西师范大学朝歌汉服社的社员们却偏偏不走寻常路,准备玩一把“穿越”。
皓月当空,他们将奉上传统的拜月、祭月仪式,以最古老的方式迎接传统节日,让不能回家的学子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之余,深切地体会到来自“大家庭”的温暖。
“宝贝,今年中秋节是否回家?”9月12日,收到妈妈发来的这条微信,朝歌汉服社副社长王悦超不禁心生愧疚。她家在运城,离临汾只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但是,她自从加入这个社团后,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回家过节,今年也不例外。今年的中秋节,王悦超早早开始筹划“月是故乡明,遥寄相思情”的传统祭月活动。于她而言,社团是她的另一个家,社友如同她无法割舍的亲人。
“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是中秋节的象征,但一些传统仪式却被遗弃。古人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传统。我希望和志同道合的汉服爱好者一同弘扬古典文化,让更多的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中秋节的内涵,感受古人对这个节日的重视。”王悦超坦露心声,我想通过这个活动,促进新生们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丰富知识和拓宽视野。”
王悦超和社友参照古籍记载,认真还原着游园、走月、祭月、读祝、拜月、从献等步骤。“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每到中秋时,中国人都会思念亲人,对一轮明月赋予无限的情感。”王悦超感触颇多,礼成后,我们将为观礼的同学发放红绳,让他们把美好心愿寄托于此。同时,通过放河灯的方式,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
每逢佳节倍思亲,独自在异地求学,如何化解相思之愁?家人不在身边,老师和同学就是最亲的人。该校世界史专业大二学生赵希瑶有感而发:我是沈阳人,由于路途遥远,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去年刚入校就迎来中秋,我内心倍感孤单,为了缓解这种压抑的情绪,我去学校毓秀湖观赏汉服社举办的拜月活动,顿时爱上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并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
有志同道合的挚友围绕身旁,不能回家的学生也不觉孤单。朝歌汉服社一名社员表示:大家向着同一个目标一起努力,有着无穷的动力和快乐。学校是每位学生最坚实的靠山,即便不能回家过节,我们也能感受到来自家人的温暖。”
记者 李静
饭店经营者刘振海
员工团聚一起过中秋
临汾新闻网讯 “妈,店里太忙,今年中秋节,小雨就不回去了,您放心,等他发了奖金回去孝敬您。”临近中秋节,在平阳北街经营一家饭店的刘振海比平时忙了很多,但不管多忙,他都要把一件事办好——给员工的家人打电话,除了送去祝福外,还要帮他们向家里“请假”。
“中秋节到了,预定‘中秋宴’的客人非常多,店里太忙,也没法给员工放假,所以必须给他们的家人说一声。”刘振海的饭店里现在有8名员工,都是陪他一起“打江山”的老人手。多少年来,每逢过节,员工都主动要求留下来加班,但他心里总不是滋味,所以自去年开始,他会给每位员工的家人打电话。
“没有什么可以表示的,只有我的一份心意,所以我在打电话时,员工的妈妈,我就喊妈,员工的爸爸,我就喊爸;员工把我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我也要把他们的父母当成自己的爹妈。”刘振海说。
刘振海,44岁,浮山人,从小没有父母,也没有兄弟姐妹,是被姑姑养大的。成家后,他从事大车运输长达十年,后来因为一起车祸,改行开起了饭店。
“这几个员工都是从十几岁就跟着我干,感情特别深。在我生意最困难时,他们都没有离开,过节时需要加班也没有怨言,我无以回报,除了多发奖金外,只能给他们的家人送去问候。”刘振海说,去年国庆节期间,他接到员工刘阳洋父亲打来的电话,询问孩子为什么没有回家。刘振海觉得很纳闷,难道刘阳洋没有对家人说要加班的事吗?经询问才得知,刘阳洋不好意思给家里人说要加班,就没有打电话。自那以后,刘振海就开始给员工的家人“请假”。
“过节前,我会先和员工说清楚,想回家的可以回,我不会有半点怨言,还会送上礼物。如果想留下继续工作的,我会代替他们给家人打电话。”刘振海说,其实他也知道,老人根本不在乎儿女挣多挣少,图的就是一家团圆。而现在,他“占用”了老人们的儿女,就必须亲自打个电话,这就是“礼”。
“等过完了节,我准备让员工把老人都接到临汾来,一起在我的饭店里吃一次中秋宴,给他们补上中秋节的团圆。”刘振海说。
记者 杨全
一起动手迎中秋
临汾新闻网讯 9月11日,孩子们正在交通银行临汾分行营业部内“创作”月饼。
当天,交通银行临汾分行营业部开展“DIY月饼,迎中秋,享团圆”的亲子活动,迎接中秋节的到来。20余名小朋友在专业面点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月饼,不仅提高了劳动能力,还了解了中秋习俗,度过了快乐的一天。
记者 张蕴强 摄
79岁老人李步荣
敬老院里的中秋情
临汾新闻网讯 敬老院里度中秋,别样“团圆”情意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本是儿女膝下环绕,共享天伦之乐的团聚之日,然而,居住在敬老院里的空巢老人们,却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享受着如家一般温暖、惬意的中秋之情。
在市区解放东路的路东敬老院里,记者见到了79岁的李步荣。谈起在这里的点点滴滴,这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不禁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由于孩子们工作繁忙,照顾我的生活起居已是力不从心,所以,两年前,我主动要求来到敬老院。”李步荣老人说,从踏入敬老院的那一天起,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伙伴”之间的互相关心和志愿者的爱心奉献,这一切都让他感受到来自这个“大家庭”的温情与感动。
“饮食上,一个星期的饭菜基本不重样;生活中,工作人员每天定时清理卫生、整理床铺、清洗衣服,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洁净、舒心的居住环境。”李步荣老人说,在敬老院居住的老人们,很多都和他一样,腿脚不便、患有多种疾病。
“有的‘老伙计’几乎丧失了自理能力,吃饭时,需要工作人员一口一口地喂。由于大小便失禁,常常将粪便弄得到处都是。尽管如此,即使再脏再累,工作人员也没有半句怨言,依然耐心收拾。这是许多做儿女的都未必能做到的。”老人欣慰地说。
回忆在敬老院里度过的每一个中秋节,李步荣老人的脑海中被一幕幕温馨的画面填满。
“记得去年中秋节,在敬老院工作人员的组织下,民政局的领导来到我们的身边,对我们嘘寒问暖。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们,不仅带来了精彩的文艺节目,更是将爱心与欢笑洒满了敬老院里的每一个角落。”李步荣老人激动地说,在爱心志愿者的队伍中,不管是天真可爱的学生,还是爱心人士,在节日当天,都会化身为一个个“爱心大使”,为敬老院的老人们送上一份份发自内心的美好祝福。
说到今年的中秋佳节,李步荣老人开心地告诉记者,这不,日子还没到,工作人员就提前送来了苹果、葡萄和月饼,完了还要包饺子,感觉像过年一样喜气洋洋。
“今年我家添了重外孙女,女儿说要录孩子的视频给我看。在太钢工作的儿子,中秋放假,不管多累也会赶来陪我。还有敬老院里的‘老伙计’、工作人员、爱心志愿者……”今年的中秋佳节,李步荣为自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一张特殊的“全家福”。
记者 成华
公交司机赵秀萍
听到一句问候很开心
赵秀萍准备驾车出发
临汾新闻网讯 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节即将来到,然而还有这么一群人,在节假日里无法与家人、朋友团聚,仍然坚守在工作一线,公交司机就是这样一个群体。
9月13日早,记者在临汾公交第三分公司见到了10路公交司机赵秀萍。“早晨班6时至13时,下午班13时至21时,除了公休每天如此,早已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了,大家都习以为常了。”提及自己的工作,赵秀萍轻描淡写,没有一丝不快。
46岁的赵秀萍自从1995年成为公交车驾驶员以来,驾驶过招手停小巴、空调车,再到现在的天然气公交车。赵秀萍驾驶的10路公交车,可谓见证了临汾公交的发展,工作20多年间,很少有时间跟家人过一个“团圆节”。
“对于公交司机来说,逢年过节和平时没什么两样。而且往往是别人闲的时候,我们更忙,别人过节我们上班是常态。”提起公交司机的职业特征,赵秀萍笑了起来,自从成为公交车驾驶员以来,很少有和亲朋好友聚会吃饭的时间,亲朋好友家有事时,只得托人把祝福捎过去,即便是中午参加宴会也顾不上换掉自己的工作服,朋友们都打趣说我是个‘大忙人’。”
说话间,到了赵秀萍发车的时间点了。因为是始发站,乘客比较少,她回头看了一下车厢,见大家都已经坐定,便启动车子驶出了始发站。一路上,赵秀萍小心地开着车,不再和记者交谈。
从始发站出来,上车的乘客越来越多,很快车厢内出现了拥挤的现象。赵秀萍一边指挥着乘客有序上车,一边招呼着上车的乘客向车厢后面挪动。从冷库到锦悦城的路程是24公里,行驶时间约两个小时,短暂休息后,赵秀萍将再次发车。
休息间,记者与赵秀萍聊起了她的家人。对于家人,赵秀萍满是无奈。“我爱人在铁厂工作,每天早出晚归,我也顾不上家里,儿子从小学到初中就一直住校,今年孩子上高三了,还是每天自己在外买饭吃,只有到了节假日,不管是下午两三点还是晚上十点、十一点,他都会在家等我回去做饭吃,多少年了,孩子吃大锅饭早就吃腻了。”赵秀萍说,自己也觉得很亏欠家人,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尽心、尽力、尽责把它干好,虽然不能亲自接送儿子上学放学,但每天安全地将更多的孩子送到学校,也是一种幸福。
“理解二字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不管是家人还是乘客,逢年过节时,看到别人和家人团聚,心里有种酸楚的感觉,但是上车的乘客一个微笑、一句节日问候,又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赵秀萍说,如今节假日的概念早已模糊不清,虽然不能与家人团聚,也不能带孩子出门游玩,但能够让乘客们顺利出行,她也感觉值了。
记者 苏亚兵
江西来临打工者
异乡游子结伴出游
临汾新闻网讯 在中秋佳节到来之际,来自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的小徐心头平添了几许惆怅。每年的这个时候,随着中秋氛围的不断酝酿,小徐变得有些多愁善感,开始思念家乡,甚至开始回忆儿时的中秋节。
七八年前从南昌来到临汾,小徐在市区租赁了一间门面,搞起了摩托车、电动车维修。凭借着出色的手艺和良好的信誉,小徐很快在临汾立足,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刚来临汾的时候,最大的苦恼就是语言不通。”如今,在临汾已经生活了七八年的小徐俨然已经成了一个“临汾人”。
虽然每年仅能在春节回家与家人团聚,但小徐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每年中秋节时,小徐总会想起家乡的中秋习俗,在这一天,他们不仅能吃到各式月饼,更能品尝到很多美味。小徐介绍,按照他家乡的风俗,中秋节当天,各家各户都会早早将家里的竹床搬出来,用冷水冲洗过后,就把家中最好的饭菜端出来,连带柚子、芋头、香蕉、菱角、花生一起放在竹床上共享。小孩子们则在拜月后,拜访附近德高望重的老人。孩子们是最高兴的,不仅能够吃到自家的美味,更能在拜访老人时品尝到各家丰盛的美食。
“中秋节是举家团圆的节日,而我和爱人还有孩子却在千里之外,不能陪在父母身边。”由于每年中秋不能回家,所以在春节回家的时候,小徐总会慷慨解囊,为父母疯狂购物,以表孝心。好在临汾也有一些同乡,平时会聚在一起,也能缓解大家的相思之苦。”小徐介绍,在临汾的这几年,他不仅结识了很多临汾人,更结识了很多在临汾工作的南昌人。前些年中秋节的时候,大家都放下手头的工作聚集在一起,在异乡的土地上,凝望着头顶的明月,说着亲切的方言,吃着家乡可口的饭菜,品着家乡的美酒,特别惬意,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快顿时烟消云散。
中秋节到来之际,小徐所在的老乡朋友圈也热闹起来了。大家这几天正在商量,准备去附近的景点自驾游,目前正在做相关的准备。”小徐笑着说,虽然大家在临汾都呆了很多年,但由于平时工作特别忙,即使碰上长的假期,大家也都考虑回老家,很少有时间出去游玩。所以今年中秋,几个同乡决定一起驾车外出,到有山有水的地方游玩一次,领略一下临汾的风土人情和美景。
记者 卢凯
情暖中秋
临汾新闻网讯 9月13日下午,在传统佳节中秋节到来之际,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志愿者来到尧都区夕阳红公寓,与老人们促膝长谈,送去节日的问候。
记者 苏亚兵 摄
关爱老人
临汾新闻网讯 9月13日,临汾晨辉大学生创业园与伍百创客营的志愿者们来到怡心老年家园,给老人们送去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
志愿者们为老人赠送了水果、月饼、牛奶、面粉、食用油等爱心物资,给老人收拾床铺,看到有些老人的指甲有点长,志愿者们为他们小心翼翼地修剪指甲,让这些老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关爱。
老人们对志愿者们的到来十分感谢。
记者 赵文家 张莹超 摄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