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忆再也拼不全你的脸

2016-09-21 12:26: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策划语:

  随着年龄慢慢增大,身旁至亲的记忆力慢慢衰退至碎片化,从遗忘事物、遗忘亲人到遗忘自己,记忆里再也拼不全往日熟悉的面孔。据统计数字显示,我国俗称为老年痴呆症的阿兹海默症患病人数正逐年上升。

  9月21日是“世界老年痴呆日”,本报记者兵分几路,实地采访,从社会关注、家庭护理、专业治疗等多个方面全面揭开老年痴呆症的神秘面纱。策划人 弓佩玉

患病老人需要更多关怀

  说起老年痴呆症,很多人会想到央视的那条“年迈父亲给儿子带饺子,却忘记儿子就坐在对面”的公益广告。人们在被父爱如山所感动的同时,也惊讶老年痴呆症竟然会让一个老人变成那般模样。近年来,关于老年痴呆症的话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无论从预防、治疗的手段,还是家庭看护、社会管理的层面,引发了不同人群的关注。

  家住市区扁担巷的崔先生今年61岁,三年前,他从洪洞县某工厂退休,本该过颐养天年的日子,却要回老家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我父亲自患上这种病后,就开始忘记身边的亲人,甚至忘记自己以前从事什么工作了。”崔先生说,忘记人到还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老人经常忘记吃药,自己出门就找不回来了。

  为了照顾父亲,崔先生必须整天守在父亲身边。“崔师傅十分辛苦,看着他每天照顾父亲,自己的生活全乱了套,日子久了,崔师傅也快被熬出病来了。”崔先生的邻居申女士告诉记者,在她看来,老年痴呆症是十分折磨人的病症,患病的老人总想记住一件事或一个人,却总会忘记,待到暂时恢复记忆时,又自责于自己的病症,久久不能释怀。

  老年痴呆症患者,更需要亲人的陪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怀。“阿兹海默症的患者多是老年人,其实,患上这种病症的老年人特别需要亲人的关爱,也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怀。”家住五一东路的陈先生介绍,他现在就专职销售老年人定位仪,面向的顾客就是老年痴呆患者和家人。

  “经常可以在报纸、电视、微信公众号上看到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走失的消息,而每次看到这种消息,就会有很多热心人积极参与到找人的活动中。”陈先生说,如今,很多人都十分清楚老年痴呆症的严重性,所以才会在遇到上述事件时,主动提供帮助。不过,社会关注的热点不应该局限在动员大家提供帮助上,想要真正关心老年痴呆患者,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其次要做好社区工作,防止老年痴呆症患者走失才是关键。

  记者 杨全

老有所爱减少患病几率

  在“世界老年痴呆日”来临之际,尧都区贡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李红武希望通过普及知识,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这种疾病。

  老年痴呆是由器质性脑损害导致,也是不可逆转的智能缺失,会导致社会适应能力降低。老年痴呆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病,呈持续进行性智能衰退,病程一般5至12年。痴呆早期表现为认知出现障碍,也就是记忆力差。

  在智能方面,出现抽象思维能力丧失、推理判断与计划不足、注意力缺失;在人格方面,出现兴趣与始动性丧失、迟钝或难以抑制、社会行为不端、不拘小节;在记忆方面,出现遗忘,地形、视觉与空间定向力差;在言语认知方面,出现语言不流利,综合能力缺失。

  “老年痴呆症病发平均年龄仅为55岁,是继心脑血管病、中风和癌症之后的老年健康‘第四大杀手’。”李红武说,老年痴呆症初期,常见头昏、头痛、心烦、耳鸣、沉默寡言、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如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治疗,可有效延缓病程的发展。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老年痴呆的病症呢?

  李红武建议,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爱很重要。为了预防老年痴呆,老年人应该尽量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饮食清淡,保证睡眠。防止高脂食物引起胆固醇升高,进而加重老年痴呆症状。作为子女更要对父母的生活加以陪伴,让老人觉得不孤单,心情自然也会愉悦;还有就是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脑炎、气体中毒等,都可诱发痴呆,故应对这类疾病要加以重视和积极治疗。同时老年人更要养成并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广泛结交朋友,丰富老年生活。还可以开展一些动脑类的活动,有意识地加强记忆,如读书看报、玩益智小游戏、唱歌、打扑克、搓麻将等;尽量多做手指的细致活动,如编织、剪纸、旋转钢球等;广泛接触人群,培养多种兴趣,保持愉快的心情。如此,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几率。

  相关链接:

  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中药防治处方,

  老年痴呆症:参芪胶囊、斯泰龙(银杏叶片)。健康提示,选用银杏叶制剂,修补神经纤维,重建神经网络,维持大脑正常运作。降低脑部脂质自由基的过氧化,抗衰老,有效防止老年痴呆。

  记者 祁欣

用爱陪伴“痴呆”母亲

  五六年前,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的市民谢老太突然开始出现遗忘随身物品,甚至找不着回家的路等状况,经检查,这是由于小脑萎缩引起的。近两年,病情发展为老年痴呆症,生活逐渐不能自理。在这过程中,六个儿女悉心照料,用爱陪伴,被邻里传为佳话。

  早些年,谢老太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与三两好友聚在树阴下谈天说地,闲来无事外出散步,认识她的人都说“身体真好,根本看不出已过古稀之年”。谁曾想,没过多久,谢老太的记忆力大不如从前了,比如出门买东西,到了商店却忘了要买的东西;炒菜也总是记不清楚放没放盐;家里来了客人,同样的问候重复再重复。看到这一现象,谢老太的儿女立即带着她去医院进行系列检查。“这两年,母亲的病症越来越严重,身边寸步不能离人,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吃饭、睡觉、洗澡都需要专人照看,所以雇了保姆,我们六个儿女白天都要上班,只能采用‘轮班制’来照料母亲。” “患了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就跟小孩子一样,对待他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尽量用温柔的语气去安抚,遇到老人不讲理的时候也要耐住性子,切忌发火。”谢老太的大女儿说,自从母亲病情加重后,已经不认识最亲的儿女和老伴,成天嘴里都哼唱着不成调的歌曲,凡是有人进家门便开始破口大骂。看到母亲变成了如今的模样,儿女们从未嫌弃过,轮到谁值班,谁就会准时到母亲家,做上三顿可口饭菜,伺候母亲洗漱、睡觉。“白天我们都要上班,保姆主要负责陪伴看护,但喂饭、伺候大小便这些细活我们都要亲自干,晚上哄她入睡后我们才能放心睡觉。直到第二天交班时,这个人的任务才算结束。”

  前段时间,谢老太不吃不喝好几天,眼看着母亲一天天消瘦下去,本地的医生也束手无策,只是输着营养液勉强维持生命,几个儿女赶紧增加老人外出次数,二儿子、三儿子外出求药,通过全家人的不懈努力,母亲的食量又奇迹般地恢复了。“我们深知这是一场‘持久战’,从最初的遗忘阶段,到逐渐失去生活的自理能力,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用爱陪伴着母亲去走完余下的每一天。”谢老太的二女儿说。

  记者 弓佩玉

用亲情战胜病魔 用爱心抚平伤痛

  “我当护工已经6年了,一般都在本地做护理工作,也有被派到外地的时候,最远去过四川。”尧都区善缘福寿老年护理中心的护工王小琴说,做护工不容易,需要理解别人和被人理解,更需要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生命。对于病人来说,护工毕竟是护工,做得再好也不如自己儿女的呵护,希望天下所有的儿女都能多抽出时间陪陪自己的老人。

  王小琴今年42岁,因为家里的老人都能自理,儿女也都自立生活,所以就出来做护工,收入也不错。王小琴第一次护理阿兹海默症病人是在去年的3月份,公司接到一个护理的活儿,但是需要去外地,根据个人的情况以及护理的经验等,王小琴就办理了相关手续去了太原。护理对象是一位90岁的老太太,老人脑子有时候清楚有时候糊涂,忘记事情特别快,一会儿就什么都不记得了。“人常说,人老了就和小孩一样,这一点都不假。”王小琴说,照顾老人就得顺着老人的脾气来,要是有一点违背了老人的意思,他(她)就会和你耍脾气,甚至不吃饭,喂到嘴里都会故意吐出来。因为这个老太太比较胖,很少下床,但是不能老呆在屋里,所以,王小琴每天都要把老太太背到轮椅上,推着出去“兜风”,刚开始老太太不习惯,但是经过她耐心地沟通,慢慢的老人就喜欢出去了,而且有时候一天要出去两次。

  护工的工作,看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很繁琐。每天定时喂病人吃药,按时吃饭(有的病人每天要吃6到7顿饭),按时休息,按时做锻炼,按时出门遛弯……所以一天下来时间很紧,只有老人休息的时候,自己才能歇一会。“记得有一个老人,每天晚上要起身十余次,基本上50分钟左右就得起身一次,要么是尿湿了,或要解大手,或者是要喝水,一晚上根本不能休息,好在这样的病人一般都会有两名护工轮班,所以换班后就能踏实睡觉了。”王小琴说,有的老人会给儿女“告状”,说她给老人使脸色了,听到这话后,气得脖子都肿了,因为她根本没有给老人脸色,受到冤枉后,她就赶紧给人家解释,幸亏老人的女儿比较理解,认为自己的母亲老了会乱说话,希望王小琴别往心里去。

  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