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民:保温杯走俏 选购有技巧

2016-11-15 11:43:2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冬天,是保温杯热销的季节。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几家大型超市和一些沿街商铺,发现很多商店都把保温杯摆在了店内主推商品的位置,而旁边总会有钟情于保温杯的顾客。

  周末下午,家住西关小区一位范女士正在解放路万家福超市货架前挑选保温杯,她告诉记者:“每两年就会给女儿买一个新的,孩子冬天上学离不了保温杯,用久了难免生锈或者保温效果变差,有时候是因为磕磕碰碰的,杯子外壳太难看了。”不过看着货架上近十余款保温杯,价位从二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范女士一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保温有秘诀

  保温杯从保温瓶发展而来,保温原理与保温瓶一样。不小心打破过保温瓶的人都知道,暖水瓶的内胆是双层结构,购买新的暖胆的时候很多人会格外注意瓶胆底部一个突起的小“尖尖”。因为很多人都认为暖水瓶保温与否全凭这个小“尖尖”,一旦断了,水瓶就不保温了。而实际上,水瓶保温与否确实与这个构造息息相关。

  据了解,保温杯之所以保温,其秘密就在于“真空断热”技术。保温杯和热水瓶一样是双层中空结构,内、外层管均是由不锈钢材打造,不同的是保温杯在抽掉中间的空气后,在用玻璃封材密封前会在杯子底部放一层炭粒,通过500度的高温使得炭粒得到充分燃烧,让中空部分的空气消耗殆尽,达到几乎完全真空的效果。众所周知,热量的传递是需要介质的,而对于热传递的三种方式而言,其中热辐射是可以在真空中进行的。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保温隔热效果,制造商会在内管外壁镀一层铜或者铝,形成光滑的反射表面,将杯子内管散发出来的热量反射进杯子里。那么同理就可以解释,家用热水瓶内胆底部的“尖尖”一旦断掉,中间真空效果失去,就不能保温了,而瓶胆镀银则和保温杯内管镀铜或者铝的原理是一样的。

  选购有技巧

  “国际标准是8小时以内能够保持温度在32℃的杯子即可称为保温杯,听说这款保温杯可以达到60℃。保温杯嘛,看重的就是保温效果,而且这个价位,里面的不锈钢肯定质量会比较好。”最后,范女士选择了一款二三百元的保温杯。

  的确,目前市场上的保温杯产品良莠不齐、价格差异较大的原因除了真空断热技术的好坏之外,还因为许多厂家在不锈钢材质上动了手脚。采用劣质钢材,甚至有毒钢材制造保温杯是低价厂商惯用的手法,然而这样生产出来的保温杯对于消费者来说却是有害产品。记者了解到,一般正规的企业采用优质的201钢材,但这类产品时间长了容易生锈,不符合食品级材质要求,真正注重品质的企业则采用行业最高的食品接触用304不锈钢材。304钢具有高的耐蚀性,在低温、室温及高温下均有较高的塑性和韧性,以及较好的冷作成型和焊接性。

  不过,价高不一定保温效果好,保温首先取决于保温杯内胆材质的传热效果,杯体真空状态不同也会对保温效果造成影响。此外,保温效果还与杯子杯盖的密闭性能和配件的环保性相关。在此,记者提醒广大消费者,虽然保温杯不一定贵的好,但太便宜的或来源渠道不明的保温杯也要留心。在选购新的保温杯时,如条件允许,应该将杯子装满开水后注意观察,若2至3分钟后用手触摸杯身外表和下部,发现杯身和杯身上部有明显的温热现象,则说明内胆已经失去真空度,不能达到良好的保温效果。如用力甩几下杯子,无渗漏情况,则说明密封性能良好。此外还要看看杯盖与杯口的旋合是否灵活、是否存在间隙。如果杯子外层是食品级塑料制成,则气味较大、色泽灰暗、毛刺多、塑料易老化,这样的产品不建议购买。

  使用有讲究

  新品使用前,应该用沸水预热5至10分钟,以使保温效果更佳。在使用过程中要避免碰撞和冲击,以免碰坏杯体或塑料,造成保温失效或漏水。拧紧螺塞时用力适当,不要过力旋转,以免螺扣失效。

  一些人会把热牛奶装在保温杯内,这种做法会让牛奶中的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迅速繁殖,导致腐败,易引起腹泻、腹痛。另外,牛奶在高温环境下,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会被破坏,同时牛奶中的酸性物质还会与保温杯内壁发生化学反应,影响人体健康。同样,保温杯内也不适宜装酸度较高的果汁。中药中的酸性物质也容易与保温杯内壁所含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损害身体的有害物质,因此,中药也不应倒入保温杯。

  此外,保温杯也不宜用来泡茶。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单宁酸、茶碱、芳香油和多种维生素,只宜用80℃左右的水冲泡。如果用保温杯泡茶,茶叶在高温和恒温的条件下容易发酵,维生素会被大量破坏,芳香油挥发,单宁酸、茶碱大量浸出,不但降低了茶的营养价值,还会使茶汁无香味,茶味苦涩,有害物质增多。 记者 荀丹薇

 

     

责任编辑:实习生王楠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