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人“幸福指数”年年高

2017-02-21 21:22:04 来源:临汾新闻网

  阅读提示绿意渐浓,汾河两岸春潮涌动。细微蜕变,卧牛之城容光焕发。

  看昨日临汾,昔日坑洼路,今朝换新颜,母亲街靓丽,温暖百姓心;公共自行车,轻巧便利,环保还健身:展翅腾飞中,纵横添线路,航班舞彩练,出行多便捷。

  对临汾这座城市的人们来说,诸多日新月异的变化已完全融入日常生活,透过“出行”,“路、人、景”三元素微观百姓的生活,超暖心,满幸福。

  鼓楼南北街 暖了“大家”暖“小家”

  2016年9月29日,是临汾440万人民颇为震撼和激动的日子。这天的轰动消息,当属鼓楼南北街(被临汾人民誉为“母亲街”)拓宽改造工程竣工。经过工程指挥部的科学规划与广大一线工人的精心施工,原定10月31日通车的鼓楼南北街提前竣工通车。宽阔的道路、整洁的街道、靓丽的文化墙、绿意葱葱的小游园……通车前一晚,临汾人抑制不住欣喜之情,纷纷走上街道用各自的方式表达对政府、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情。

  了解一个人应当了解他的过往,鼓楼南北街的修建又何以让临汾人民增添幸福感,就必须得看她的“前世”。

  有人这样形容改造前的鼓楼南北街:“三米一小坑,五米一大坑,颠颠簸簸过,下雨如过河。”话虽调侃,却是当时临汾人的内心感受。

  而今,路修好了,行走其中,咱临汾人心里是满满的幸福感。

  市民张小明为政府点赞,因为鼓楼南北街圆了瘫痪父亲下床看景的“梦”。张小明,家住尧丰菜市场附近,母亲街的拓宽改造,让他的父亲有了想外出看看的想法。“2013年父亲因脑梗下半身不能动了。一辈子性格刚毅的父亲,因瘫痪而变得不爱说话,不喜外出。2016年初,鼓楼南北街开始拓宽改造时,父亲听到室外叮叮咚咚的声响,就问我是什么情况。我告诉父亲要修路了。父亲立刻振奋起来,要求我每天中午把他推到窗户前,看看楼下的修路情况。”在修路的7个月里,张小明每天中午下班都要搀扶父亲看窗外修路的场景。

  一天天、一月月过去了,母亲街竣工了。通路的那天,张小明的父亲要求出门看看。那是老人生病后第一次主动要求下楼。那天,我激动了。父亲似乎又恢复了从前开朗的性格。从那之后,父亲天天会想着下楼看风景。”张小明把路比作心情,路宽路平心情大好,路拥路堵心情自然惆怅。他感谢政府,母亲街让他的父亲重拾快乐。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再建母亲街让道路面貌焕然一新,她拉近了一批骨干道路,疏通了一批交通堵点,完善了一批交通设施,修通及改造了一批小街小巷,着力改善了交通环境,完善了交通体系,提高了通行效率,缓解了交通拥堵,极大地改善了临汾人的出行环境。

  民生问题无小事,处处留心皆民生。母亲街上,一花一景一雕像、一灯一树一公园……处处是心意,处处是政府情系人民、温暖人心的心意。而今,母亲街的建成不仅温暖了张小明一家人的心,更温暖着临汾父老乡亲的心。

 

  公共自行车 演绎一段“母女情”

  2016年11月16日,备受关注的临汾市区公共自行车项目正式启动,5055辆公共自行车将陆续投入使用,为市民们提供便利的出行选择。这项工程的投入运营,标志着临汾市在推行落实“绿色出行”工作方面又前进了一步,同时对全市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公共自行车是广大市民出行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流动窗口,对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打造慢行交通,缓解群众“行路难、停车难”状况,推动全民健身、方便群众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公共自行车在向临汾人展现魅力时,还化解了一对母女多年的“冷战”。

  乔女士是一位职场精英,像多数职场达人一样,经常在家庭团聚的时刻缺席。乔女士为了工作成天起早贪黑,对女儿晨晨更是照顾不周,以至于乔女士成了女儿幻想中的“妈妈”。乔女士经常加班赶工作,往往是女儿睡了,她没回来。女儿上学时,她累得爬不起床。时间长了,女儿对乔女士的怨言越来越多。当乔女士幡然醒悟想要弥补时,女儿却不给半点机会。

  直到有一天,乔女士听到女儿要与朋友一同骑行公共自行车绿色出行,她悄悄跟随,最终被女儿发现。

  那一次,女儿与乔女士大吵了一架,说出了多年不被重视的委屈,而乔女士也说出一切付出都是为了给她更优质的生活。母女俩抱头痛哭。

  乔女士说:那次争吵化解了我与女儿之间的隔阂,女儿说,她长大了可以通过努力实现她人生的价值,从小我是她的保护伞,她也要做我的肩膀,累了可以靠她。公共自行车成为我们母女的情感牵线。那次以后,我俩商量每周五都骑行公共自行车,看看临汾城的发展变化,我要把丢下的母爱找回来。”“公共自行车”让临汾刮起了一股“橙色”风,临汾人民在这件“时髦”事中,感受到了政策的贴心,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出行方式,为城市增添一抹“新绿”。

 

  航线纵横 女士圆了“飞行梦”

  2016年临汾民航机场航线再升级,由天津航空执飞的临汾至海口的航班实现首航;“上海—临汾—银川”航线正式开通;由北京飞来的国航航空波音737—800飞机降落临汾,标志着临汾民航机场正式开通“临汾—北京”航线。机场航线的南北纵横,让临汾人笑开花、乐开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变得轻松容易。

  旅途路上,情随心动,孝母之情,穿越蓝天,爱洒平阳。

  2016年9月17日,临汾机场在中秋节后迎来期盼已久的北京首航班机。这一消息让市民李女士倍感激动。因为她想带着母亲去北京旅游,那是母亲很早就有的一个梦。“因家庭经济情况和父亲去世早,为了给予我和哥哥更好的爱,母亲没有选择再婚。自打我记事起,她就非常节俭,吃穿用都是能省就省,倾尽全力为我们创造好的就学和生活条件,以至于才60岁的她就显得比同龄人要苍老许多。”李女士说。

  2016年10月,在李女士和哥哥陪同下,母亲圆了“北京梦”和“飞行梦”。

  李女士告诉记者:母亲有晕车的症状,之前一直不愿外出,就是身体承受不了,还有就是舍不得花子女的钱。和母亲一起坐上飞机的那一刻,母亲很激动,抚摸着飞机座椅就像是触摸孩子的脸庞一般。母亲当时直夸政府好,临汾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临汾航线的再升级,圆了一位好母亲就近乘机的旅行梦!道路畅通、出行便利,让城市更美好,临汾人从出行的细微之处感受着这个城市的嬗变,扑面而来的生活风尚让人倍感温馨与惬意。

  回看来时路,临汾大地留下了一串串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的扎实脚印,人们看到了一个既能办成“大事”又能办好“小事”的政府。各项民生工程的加快建设,让越来越多的百姓在生活中积攒出信心,酝酿成幸福。

 

  记者手记

  话及民生,恰如一股春风,细致入微地穿掠过百姓柴米油盐的生活。民生,可以是一件事、一顿饭、一条路,而始终与百姓生活形影不离的,是住房、是就业、是上学、是看病、是养老,样样都牵动着每个家庭的“中枢神经”。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市多渠道拓宽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51258人;建成保障性住房9768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1180户;182个贫困村摘帽、81856人脱贫;市图书馆完成主体工程,市奥体中心体育场、市文化中心加快推进等等。

  一个个坚实的数字,让一个个家庭穿上了“幸福的衣衫”。啥是“幸福”?百姓有事干是幸福,有钱赚是开心,有房住是安心,有精神食粮汲取是喜乐。

  2017,临汾正顺应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美好愿望,致力于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为群众办的实事只增不减。

  记者 祁欣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