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老年朋友变身“低头族”心理专家有建议

2017-03-20 22:01:5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看微信、刷微博、浏览网站不再是年轻人的“独享专利”。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也纷纷加入其中,成为智能时代的“手机控”。

  原先钟爱户外散步的父母,如今窝在家中看手机;原先喜欢和老伙伴们说说笑笑的叔叔阿姨,如今低下脑袋看手机;原先身体健康的老人们,如今眼睛酸涩颈椎痛。

  追逐潮流应适度,切莫成了“低头族”。在此,希望广大老年朋友健康快乐多运动,别让手机“绑架”您。

  策划人成华

  多多陪伴老人减少手机依赖

  “中老年人玩手机要注意时间和姿势,最好不要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尧都区商会社区卫生服务站大夫冯燕荣说,老年人本来就是眼病的高危人群,过度用眼不但会降低视力,而且长时间低头也会加大颈椎的压力。

  “之所以中老年人对手机也有依赖性,甚至比年轻人更强,一方面是他们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另一方面他们对手机也有需要。”3月17日,冯燕荣告诉记者,中老年“手机控”恰恰反映出了这个群体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

  “中老年人退休后,身边能够接触到的人忽然减少了,但从心理上他们依然渴望人际交流。”冯大夫说,我们知道,智能手机除了打电话外,还兼备社交、娱乐等方面的功能,恰好填补了此类人群需求的空白,久而久之养成了依赖。拿微信来说,大家可以私聊、群聊、分享图片和文章,这些手段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有时候在我们看来略显不屑的‘点赞’,却成为父母找寻存在感和成就感的最好证明。”“他们喜欢玩手机,抢红包、看小说,说透了是因现实生活的枯燥、乏味,一旦孩子们或者晚辈愿意花时间去陪伴,他们自然会放下手机,乐于交流。”冯燕荣说,晚辈既可以和老人们分享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也可以选择倾听他们的陈年往事,良好的沟通远比强行禁止要来得自然、舒畅和有效,相信他们会很快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

  需要提醒的是,中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远不如年轻人,所以在玩手机等电子产品时,务必要多注意休息,否则可能引起一系列疾病。冯燕荣介绍,中老年人长时间专注于手机、平板电脑,神经会过于兴奋,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失眠,进而引发其他疾病。同时,睡前玩手机不仅影响视力,还会影响睡眠,因为视网膜分泌的褪黑素能起到促进睡眠的作用,而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导致褪黑素分泌延迟。

  冯燕荣建议,中老年人每半小时到一小时要适当运动一下,走走路、拍拍背都行,以提高睡眠质量。孩子们应抽时间多陪陪老人,让他们多参加健身活动。

  记者 郝海军

  老人习惯“低头”险些酿成大祸

  “儿女们送我一部智能手机,原本是让我开阔视野看新闻,可谁知,看着玩着就入迷了。”说起自己的烦恼,家住市区解放东路东方亚特兰小区的李女士不禁锁起了眉头。

  今年63岁的李女士退休后,开启了多彩的“夕阳生活”。

  平日里,她喜欢出门散步、跳广场舞,偶尔还会与三五好友相邀,来个说走就走的周末短线游。

  然而,自从和智能手机“结缘”后,李女士的生活状态在不经意间发生着悄然改变,用她的话说:对它简直就是爱不释手,手指上下划动,就是懒得抬头。”“玩微信、刷微博、看网页、追热剧……自从开始玩智能手机后,好像突然上了瘾,感觉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它。吃饭看手机、洗碗看手机、方便’时看手机,就连睡觉前也要翻看个把小时。”说起自己对手机的痴迷,李女士告诉记者,就因为痴迷手机,还险些出了大事。

  “前几天我在家煲排骨汤,一看时间还有15分钟才能出锅,就在手机上点开一集电视剧,差点酿成一场火灾。”李女士心有余悸地说,直到闻见一股浓烈的焦糊味,跑过去一看,盛放排骨汤的砂锅已经冒了烟。

  李女士说,自从这次险情发生后,自己也曾试图与手机暂时告别。可没坚持几天,和老姐妹们一起跳广场舞时,看见她们打开手机,又是翻看朋友圈,又是有说有笑地议论时,原本意志就不太坚定的她,又回到了原点。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像李女士一样对手机过度依赖而不知不觉加入“低头一族”行列的老年朋友不在少数。不少老年人表示,不会玩微信、拍自拍、晒美图,反而成为同龄人眼中的土老帽,也难以融入对方的圈子。而一旦痴迷于智能手机,宅在沙发上看手机的低头现象便替代了原本多彩的生活,虽然知道痴迷手机不好,但很难控制。

  记者 成华

  老人转发帖子应该辨别真伪

  老同学、老同事、一家人之间建立一个群,每天聊得不亦乐乎,一篇养生帖、一篇鸡汤文,现如今,微信已融入老年人的生活,然而一些老年朋友不辨信息真伪而一味转发,一时间老年人无意间成了假新闻的传播者。

  张苗的母亲今年59岁,自从母亲会使用智能手机、微信之后,她就把母亲拉进了家族群。

  “我发现,自从我妈会使用微信后,也不看电视了,整天抱着手机,和一大家人聊天;我舅妈每天没事就在家族群里发布一些什么‘医保卡’退休人员涨工资’的假信息,或者就是哪里又有人抢小孩之类的假新闻;我小姨则是爱发一些‘鸡汤文’,这样一来,我妈每天都有喝不完的‘鸡汤’和看不完的‘谣言’。”张苗说,这些消息要不是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要不就是几年前的陈旧新闻,政府发布一些政策,正规的新闻网站还没有报道,微信上就开始流传了,这不是假的是什么。每当吃饭的时候,就是张苗辟谣的时候,因为母亲的新闻真假难辨,看到别人发过来就相信,给自己的朋友发过去,还煞有介事地告诉人家这是真事。

  “姐姐在北京、弟弟在青海,人老了,几年也见不上一面,微信能语音、能视频,真是太方便了,我们几个每天都会聊会儿天,看看对方。”66岁的杜女士是一位“微信达人”,自从学会拼音打字后,每天都会与天南海北的亲戚、朋友聊天。

  杜女士不但爱聊天,还喜欢在朋友圈里转发各种帖子。“生吃芹菜降血压,香蕉配蜂蜜治便秘……微信上的东西看着都挺有道理,就想让姊妹们、孩子们都看看。”杜女士说,刚开始玩微信时,只会看别人转发的帖子,后来经过研究,她也学会了转发,这下一发不可收拾,一天转发好几个帖子。可到后来,她转发的频率越来越低,原来前段时间杜女士在家族群里转发了几个帖子,都被侄子辟谣了。有了经验教训的杜女士认为,微信上的消息,必须辨别真伪后才能转发。

  记者 苏亚兵

  心理专家建议

  用关爱驱散老人孤独

  “好不容易回趟娘家,父母却懒得理我。

  76岁的老妈拿着手机斗地主、打麻将。80岁的老爸捧着IPAD下象棋,还和网友约定‘大战三十回合’。父母如同老顽童,一玩起来就忘记时间,生活作息也不规律了。”日前,55岁的市民章女士看到父母上网成瘾,内心充满焦虑和不安。

  章女士的弟弟久居内蒙古,照顾父母的重任就落在她身上。过去,她几乎每天都要去探望父母,陪他们聊天、做饭。自从儿子结婚育女后,她把全部心思用在了孙女身上,回娘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看到父母闲得发慌,她便买来新款智能手机和IPAD,下载了多款小游戏,并一一教会父母使用。

  “原本想让父母用作消遣,没事时打发时间。结果,他们完全离不开虚拟世界了。

  有时,家里突然连不上网,他们急得连饭都吃不好,更不愿出门运动。长此以往,他们的身体怎能吃得消?”对此,章女士很是无奈,却又无计可施,不知如何将父母从“网瘾”中解救出来。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了“低头族”。他们痴迷网络,仅仅是因为上瘾吗?我市二级心理咨询师赵静认为:老人并非真的成瘾,网瘾背后暗藏孤独。退休生活的单调、子女的忽视,让一些老人无所适从,找不到生活的乐趣。为此,这些老人很容易转向虚拟世界,去寻求自我价值,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更不愿面对现实生活,渐渐变得不愿出门、不愿跟人交际。”“老人适当上网,能够开阔眼界,及时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没必要完全阻断他们的爱好,但一定要把握好‘度’。”赵静表示,实际上,老人最渴望的是家人的关注与关爱。就算再忙,子女也应抽时间回家看看老人,多陪他们聊聊现实生活中的趣事。可根据老人的兴趣,给他们报一些老年培训班,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让他们在现实生活找到朋友。当老人的生活充实了,有了新的追求、新的朋友,自然会减少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